20231108-中国出土文物在巴黎-刘敏

20231108-中国出土文物在巴黎-刘敏

2023-11-08    10'30''

主播: 东方遇晓

211 0

介绍:
中国出土文物在巴黎 巴黎的珀蒂宫座落在绿波荡漾的塞纳河与爱丽舍田园大街之间。这座半月形的宫殿,从1900年建成以来,经常用来举行重要的展览会。在今年五月八日开幕、九月三日闭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就是在这里举行的。在近四个月的展览期间,每天平均有三千多观众前往参观,巴黎的报纸把它称为“一九七三年的盛事”。 今年夏天在法国举行的这次展览,是中国出土文物第一次在欧洲展出,也是中法两国文化交流的一件大事。这次展出受到两国政府的重视,并且得到法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法国外交部长若贝尔和文化部长德律翁亲自主持了展览的开幕式; 一簇怒放的繁花 在法国,这次展览被称为“中国艺术宝藏”的展出。有四十多种报纸刊物为这次展览发表了文章或出版了专辑、专刊。展览期间,在巴黎的街头和地下铁路车站都贴着印有汉代青铜奔马或金缕玉衣的彩色招贴画,吸引人们前往珀蒂宫。 这次展出的中国出土文物,是从旧石器时代直到元代依次排列的。在近四百件展品中,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皿、汉代的金缕玉衣和青铜奔马、唐朝的三彩陶俑以及宋、元的白瓷和青瓷最引人注意,最受人欢迎。人们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精心制作的这些文物作了大量的描述和评价。《世界报》描述了奔马的神态并且赞扬道:“青铜飞起来了。”雅克·达里乌拉写道,中国古代瓷器的特色是“文雅、细腻、精致”。多吉蒙说:“这个展览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简要回顾……它可以作为研究中国艺术最好的导言。”《战斗报》把这次展览说成是“一簇怒放的繁花”,是“出色地架设在中国和欧洲——雅典和罗马的后裔——之间的一座桥梁”。 法国报刊还赞扬中国对历史文物的重视和保护。弗雷德里克在《费加罗报》上写道:“中国人对文化遗产非常自豪。他们是多么精心细致地使这些遗产一点一点地重见天日!珀蒂宫的展览肯定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明。”塞尔尼希博物馆馆长瓦迪姆·埃利塞夫曾到中国安排这次展览。他在文章中指出,在中国,“文化遗产是人民的财产。它是人民创造的,也是属于人民的。”因此,“保存民族遗产已经成为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考古工作者经常得到教授、学生、农民和工人等人民群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所给予的主动协助”。 一堂生动的中国历史课 在展览期间,经常看见一些观众多次前来参观,他们对展品仔细研究,流连忘返。也有不少大、中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前来参观、学习。 巴黎万森大学的汉语教师德内斯夫人也是这样一位观众。记者曾经去巴黎近郊她的家里访问。在陈设着许多中国工艺品的客厅里,她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已经四次参观展览了!”她接着说:“我第一次走进展览厅,就象又回到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一样。我很怀念中国。”原来,德内斯夫人一九六五年曾在北京大学留学。回到法国后,她开始教中文,并且继续研究中国艺术。她一边请客人喝龙井茶,一边用中文和法文说:“通过展品,法国人民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多样化,看到在日常生活中的古代中国。”她指出,有人担心中国的文化革命会破坏中国古代文化,而这个展览正好打消了这些疑虑。特别是大部分展品都是文化革命期间出土的,这就“比任何关于中国的文章更有说服力,因为人们亲眼看见了这些实物”。 德内斯夫人对中国“古为今用”的方针很感兴趣,赞扬中国利用考古恢复中国历史的本来面目和教育人民。她曾经带学生去参观中国文物展览。她说,她和她的学生都认为,“这是一堂非常生动的中国历史课”。 悠久的中法人民友谊 法国人民对中国出土文物展览所表现的热情并不是偶然的。早在十七世纪,中国的青瓷、漆器和丝织品就已闻名法国。中国的许多文物也早就在法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中国随展小组的成员通过在法国的参观访问,对这一点也深有体会。中国客人在访问巴黎近郊塞夫勒国家陶瓷器博物馆时,就看到在路易十四王朝时代法国从中国进口的一些瓷器。这类瓷器在巴黎的古玩店也经常可以看到。 一次,中国随展小组的成员去参观十九世纪法国作家维克托·雨果的故居。在那里,中国客人看到雨果生前布置的一个餐厅。厅内的墙上装饰着很多木雕,还嵌有竹帘画和漆画,上面全是中国的人物、山水和花鸟图形。厅内还陈设着中国式家具和中国瓷器,其中的康熙青花人物盖盆最引人注目。这些都是当时中国外销的工艺品。陪同参观的博物馆馆长埃卡尔夫人告诉中国朋友,在十九世纪,爱好中国工艺品、模仿中国装饰是法国的一种风气,雨果也对中国很有兴趣。中国客人也告诉埃卡尔夫人:雨果是中国人民熟悉的一位西方古典作家,他的一些著作早已译成了中文。 这次中国出土文物在巴黎的展出更加深了相互的了解。随着两国之间交往巴黎的增加,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必将日益发展! (新华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