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王晟从走进楚州师专的大门那一刻起,他就被“我是谁”这个问题缠住了,如同一个漩涡,他读的书越多,在里面陷得越深。
对王晟来说,这并不只是课堂上老师讲的形而上命题,而是一个十分具体的问题。他越来越不喜欢自己的名字:王——成。入校后第一次上课,当老师点名点到“王成”时,班上的同学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到他身上,那种惊诧、嘲讽乃至歧视的眼神,只有在面对一个异类或不合时宜的人时才会有;有一次学校放映电影《英雄儿女》,当银幕上出现那个志愿军战士对着步话机大呼“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时,坐在王晟旁边的几位同学恶作剧地向他喊道:“王成,你打炮了吗?”一边说一边吹口哨。在许多男生嘴里,“打炮”暗指“性”,是一个粗俗暧昧的词儿。王晟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羞耻。曾几何时,“王成”这个名字还是一个令人称羡的符号,代表着英勇、献身、壮烈、崇高,等等,他心里常常流露出一种掩饰不住的自豪和得意,尤其在带领小伙伴们玩打仗时,由于这个名字,他似乎天然拥有了扮演正面角色的资格。但不知从什么时候,一切都变了。许多以前被当作英雄的人物不再是人们学习的对象,也不再被尊重、仰慕,有时甚至成了嘲讽和羞辱的对象。还是在邳镇读中学时,王晟就曾在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说雷锋日记是伪造的,地主周扒皮其实是一个善良仁慈的好人,刘文学被地主掐死活该,地主不过偷了公社的一点辣椒而已,他却对人家不依不饶,太过分了……在王晟的少年时代,雷锋和刘文学都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为了学习他们,他曾将路边的牛屎捧到集体的庄稼地里。很长时间,他都为自己的这种行为而自豪,而现在,他非但不再感到自豪,反而觉得脸红,仿佛那是一件丢脸的事儿……王晟为此困惑不已,就在这种困惑中,他从少年变成了青年,迈进楚州师专大门的那一刻,他意识到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每个人都在跟过去那个时代告别,包括过去的那个“我”,唯恐被这个新的时代所抛弃。就在这个过程中,他忽然发现,自己的名字成了他走向新时代的一块绊脚石,他必须搬掉它,就像必须忘掉他少年时代的那些英雄一样。
在新的时代大潮面前,谁也不愿意落伍、掉队。作为一名大学生,王晟更是如此。大一下学期,王晟决定改掉自己的名字。他翻阅《新华字典》找出了很多备选名字:王澄、王诚、王晟、王丞、王宬、王谌、王骋、王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