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周期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它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资本家为了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不断扩大生产能力,而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却总是被资本家保持在最低限度的范围内。由此就产生了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种危机每过一定时期就重复一次,打断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过程。
从一次危机开始到另一次危机出现之前的这段时期叫周期。通常情况下周期由危机、萧条、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组成。
危机的表现是:商品“过剩”,找不到销路,存货山积,银行信用急剧紧缩,支付手段奇缺,大批企业破产倒闭,生产急剧缩小,失业增加,工人实际收入急速下降。在危机期间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从而强使生产规模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得到暂时适应。
萧条是紧接危机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工业生产虽然不再连续下降,但是无力回升,处于停滞状态。资本家力求降低生产费用以寻求摆脱生产停滞的出路。他们一方面加紧剥削工人,提高劳动强度,降低工资;另一方面,重新装备企业,更新固定资本,改进技术,以求降低成本,保证利润。
复苏阶段的特点是:经过一段萧条时期以后,在危机以后保存下来的企业逐渐恢复,着手扩大生产,使生产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市场扩大,利润增加,从而过渡到“繁荣”。
在“繁荣”时期,资本家认为创办企业可以获得厚利,于是新企业兴建起来,而商人又估计市场会继续扩大,因而抢收商品,推动工业家扩大生产。银行家也认为工商业前途很有希望,乐于贷款给工业家和商人。所有这一切都使生产和商业逐渐扩大到超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从而给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造成条件。在资本主义总危机不断加深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已变得更加频繁,周期更加缩短了。
生产“过剩”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生产“过剩”并不是说生产出来的商品超过了社会实际消费的需要,而是说生产出来的商品超过了人民群众的实际购买力,因而生产“过剩”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一方面要残酷剥削广大劳动人民,一方面要尽量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商品生产。而广大劳动人民却日益贫困化,他们的购买力相对地缩小,他们虽然迫切需要各种必需品,但是没有钱,买不起。结果生产出来的越来越多的商品,找不到销路。这样,就形成生产“过剩”。
通货膨胀
通货指的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如钞票、硬币以及其它货币代用品等,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其中包括使用支票的银行活期存款,因为支票可以代替钞票在市面流通。通货膨胀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现象,简单地说,就是票子发行得太多了,越来越不值钱,这是垄断资本剥削广大劳动人民的一种手段。
帝国主义者为了对外侵略扩张、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大搞国民经济军事化,军事开支不断增加,财政赤字庞大,便用滥发钞票的手段来弥补,这是造成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通货膨胀的结果,票子越来越不值钱,物价急剧上涨,劳动人民实际收入下降,生活日益贫困。而垄断资本家却借口成本增加,乘机抬高物价,对劳动人民进行更残酷的剥削,攫取高额利润。
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是指政府的财政预算支出大于财政预算收入时出现的亏损。由于支出的数目大,收入的数目小,习惯上是用红笔把亏损数标明,所以叫财政赤字。帝国主义一向是通过扩大政府开支,特别是军事费用,人为地刺激生产,借以缓和经济危机,因而它的财政预算经常是入不敷出,赤字累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赤字财政。
为了弥补赤字,反动统治集团采用增加赋税、通货膨胀等手段,把沉重的负担转嫁到劳动人民头上,使广大群众日益贫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