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会细嗅一朵梅花的香,
会侧耳倾听敲在雨伞上的音符么?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行走得越快,出走得越远,
我们越需要回归心灵,
寻找一方诗意的净土。
1
当生活失去源头活水,
便很容易陷在匆匆碌碌中。
如清代学者王夫之所说,
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
数着米粒计算薪酬,
虽然醒着,仍然和梦中一样,
虽然能看见,但和盲人也没有区别,
虽然时常活动四肢,但心灵已经僵化。
这不是值得过的,
更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我们希望生活中有一汪诗意的清水,
晨起沐之,心生美好,气爽神清。
那什么样的生活算是诗意的呢?
如,苏东坡的“清风明月”: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最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
如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如清晨的阳光,陌生的微笑。
安于当下,便是晴天。
再如,归有光的“小确幸”: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何必广厦高楼,名山大川?
当你看待生活的分辨率足够细,
一只鸟儿的欢唱就觉惊喜不已,
一番明月光影的摇曳,就足以怦然心动。
2
中国人向往的诗意,更在山水之间,
如这首诗中所描绘的:

【译文】
因为经常打扫,湖阴先生家的庭院干净得连青苔都没有,一畦畦的花木规整成行,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
推开门,只见蜿蜒的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仿佛在保护田地一般;两座青山也像为主人送来了鲜嫩的绿色。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王安石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
湖阴先生是谁呢?
湖阴先生名杨德逢,是诗人的好朋友,也是诗人所敬重的一位隐士高人。
王安石晚年居住在自己金陵城外的住所——“半山园”。在这期间,他跟湖阴先生交往非常密切,两人常常互邀到彼此家中作客。
这首诗应该是诗人在湖阴先生家小住时有感而发所写的。
湖阴先生其人,其生活是怎样的呢?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略窥一二。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从这一句可以看出,湖阴先生是追求“完美主义”的人,非常精心地打理自己的生活环境。
江南地湿,又值初夏多雨季节,青苔的生长是十分旺盛的;而且青苔喜欢生长在幽暗僻静的地方,很难扫除。
但是湖阴先生家的庭院,干净得连青苔都没有!就连那一畦一垄的花木也被规划得齐齐整整、层次分明。
想来,每一日的青山晨雾中,那位身着青衣的隐士便手握扫把,小心地将一枝一叶归拢起来,就像收敛时间里遗忘的珍宝,直到每一个角落都洁净无尘。
他也乐得侍弄庭前的花木:这颜色的花种在哪里最好看?那品种的树植在哪里最恰当呢?等它们日渐繁盛,刚好,成就一幅天地间的画作。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写门前的流水、青山也对主人很有情谊。
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山水至乐,莫过于与山水成为知己,彼此欣赏,赠予爱意。
这是湖阴先生的诗意栖居。
3
诗意栖居是一种生活状态,
更是心灵的体悟:
去像苏轼一样感恩此时此刻的所遇,
去像归有光一样发现平凡生活的幸福。
如果可以,更像湖阴先生一样,
把生活捯饬成想要的样子,
日出日落,让自然的归于自然。
当诗意驻于心中,
我们便诗意地栖居着。
愿此后的每个清晨,
你不是为生活的负重,
而是被新生的阳光唤醒,
下定决心,
好好地爱这一天,过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