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课暮诵
一个善于坚持的人,就是一个善于成功的人,特别是将一个好习惯进行到底,最为难能可贵。对于要继承传统国学来说,朝课暮诵,无疑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好习惯。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有一天他给学生上课,说:“今天我们不讲哲学,教大家一个简单动作,把手往前甩十下,然后再往后甩十下,看看谁能每天坚持。”几天后,苏格拉底再次上课,他请坚持下来的人举手,结果九成以上的人都举了手。又过了一个月,他再请坚持下来的同学举手,结果只有七成的人举手。又过了一年,结果只有一个人举手,这个人就是后来成为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虽然此时柏拉图年轻,学识不足,但他已经表现出一个杰出人物所具备的坚持不懈精神。虽然甩手和成为一个哲学家联系不上,但你如果是一个目标散乱,每天不能专注干一件事的人,那就很难有所作为。
伟人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样我们学医刚开始入门,坚持三天两头读经典不难,难的是把这习惯当成像家常便饭那样,坚持一辈子。这样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人说: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又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当你长期心系经典、熏修不辍时,你的言语举止自然和经典打成一片。经典就像从你心中出来一样。
有人说,这经典很难理解啊,不好读。其实,当你用理解的心态去看经典时,就已经错解了经典,经典不靠理解意会,而靠读诵修持。所以老师说,学中医要少开口说话,多读书。道听途说,议论人物,诚医门大忌也。
老师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就连到外地去参加医学会议,坐火车带的也是中医经典,朝夕勤诵不辍,而且养成从不说任何医家是非的习惯。
古今医家都是这样成就的。我们看孙思邈,他在《千金要方》序中说道:“青矜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这是说他在少年时就好读书,一直到了白头,也没有放下书本。所以史书上称孙思邈“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读《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佛门经典)”。日诵千余言的孙思邈,读书是靠持诵成就,钻研学问是靠琢磨成就。
古人读书可不像现在一样,用眼睛默读,那可都是张开嘴巴,大声朗诵,实实在在地读。《弟子规》称这种读书法为:“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我们发现,现在国人不好读古书了,只重视一时表面的理解,而轻视长期地熏修,殊不知大学问、大道理都是在长期熏修中出来的。我们看,小时候当你在师长指导下,反复读诵的精妙文章,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好像印在心头、刻在骨里一样。但长大后却随时学习,随时在淡忘。难道这是人变衰老了吗?不是的,而是人们丢失了反复熏陶读诵的习惯。靠急功近利、强心记忆的东西,你考试完后就全忘了,这可是绝大部分学生的共同心声。
现在全世界人都在研究如何记忆,如何取巧,怎么联想内在规律,如何走捷径,真可谓花样百出。其实这些都是在用心意识去搞的,很容易忘掉,而且学的东西充其量只是短暂记忆而已。久而久之,这些知识反而会打架冲突,让人记忆减退,身心疲惫,压力重重。但如果是靠自己朝夕诵持得来的东西,却是终身牢固的。为什么呢?因为一个是在练花架子,一个是在练真功夫。拳术家有句说法叫“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句话适合于所有搞学问的人。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只会增加修学的障碍;朝课暮诵,长期熏修,才是成就的不二法门。故曰:
若不计寒暑,朝夕勤修务。
事业无不成,至终无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