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田园【作者:段育霖】

心中的田园【作者:段育霖】

2017-06-04    11'33''

主播: 星辰的春天

610 14

介绍:
心中的田园 (作者:段育霖)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方田园、梦里都有一个故乡。故乡是身居他乡后的心灵居所,田园是身处闹市时的内心渴望。从古至今,远游的文士、戍边的将士、旅居的官人无不身居他乡时屡屡发出思乡、怀乡的感叹。 “梦里不知身似客,直把他乡做故乡”,无论他乡如何富庶优雅,我们老爱拉出故乡来比较。家乡老出现在梦中,让过往的云烟在心中徐徐展开;乡村的记忆也时不时与现实环境交织到一起,让人怀念那一片净土和古人。无论身处何方,他乡中总能映照出故乡。儿时的玩伴、家乡的味道,求学的艰辛、工作的磨砺。我们都是扎根于故乡的土壤,一步步伸展开来。但树高千尺、落叶归根。岳飞在《满江红》中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青春壮年时代,每个有志之士都觉得自己的故乡天地太小,想要出去闯荡一番,建功立业,以求荣归故里。但随着年岁的增长,才发现自己犹如风筝一般,可以扶摇直上,但永远有一根无形的线牵着我们,而这根线的源头就在故乡。于是有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让我当我感慨的是,当我鬓毛将衰回到故乡时,儿童已经很少见。那渐已耄老的长辈们却仍然把我当做离乡时候的孩子,一位好多年不见奶奶辈的长者看着我亲切地说:“老命(陕北方言昵称孩子),你回来了?”一句儿时常听的亲切乡音让我热泪盈眶。 只有身处他乡、才能体会出故乡的不同。犹如苏轼那流传千古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珍惜自己的故土、也许是因为没有走出故土,一直处于故乡温暖的怀抱中。都说距离产生美、积淀产生韵味。儿时看着那山峁上高耸的土台、支离破碎的土墙,大人们说是边墙,秦始皇时候修的。我们只觉得古人荒唐,怎么会在这些地方垒台砌墙。等走出故乡,才发现不是哪里都有边墙的,那边墙内外曾经演绎过无数的朝代,见证了数不清的历史故事、民间悲欢。就连榆林市那“六楼骑街、南塔北台”的古城格局也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包括山里那窑洞,再看腻了城市千篇一律的鸽子楼后,再回首看那天圆地方的窑洞,造型各异的窗棂,是另一种建筑美学、先人智慧。 怀念故乡,除了故土难离,还有亲情难忘。长久的分离、永远的分别,让人怀念那一个院子里的亲人、思念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爷爷的教诲终生受用,长辈的关怀刻骨铭心。就是那一群在一起疯玩着长大的同龄人,也是不是会在脑中走过。家风的传承在一个大家庭中方有生命力,亲情的流露也要超越一个三口之家才能甜蜜。当亲人离去时,我们才感觉到了失去的痛惜、亲情的永恒。爷爷口中那些充实了我们童年的生活的故事,如今看来长辈们口中的每个故事都有一种民间的智慧、乐趣,也暗含着寓教于乐的道理。父辈们那表面严厉、内心慈爱的威严让我们在言传身教中长成了男子汉。母亲那无私的关爱伴随着我们从孩提到成人,甚至到老年,母亲还永远有操不完的心,我们还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 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洪流中,故乡在距离上是那么远,在心里却又是那么近。他乡在距离上这么近,在心灵深处却总有距离。中华几千年,人们都是从故乡走出去,又从他乡走回来,归乡的路上留下一路故乡的吟咏、乡愁的韵律。汉唐诗赋、宋元词曲,望不尽的故乡,道不完的乡愁。就是在物质条件高度发达的今天,也许归乡之路日夜可达,但家园一旦荒芜后让人的情感何以安放?精神何处寄托?就把他乡当做故乡来营造吧,故乡到他乡就是一条人生的道路,假以时日,总有归田园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