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生命通用的语言
爱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本性的流露,它从来不会要求任何形式的回报。正如太阳照耀地球不需要地球的回报,我们流露的爱也不需要他人的回报。当我们带着要求回报的心做出什么努力时,我们付出的一定不是爱。
我们本来都有爱,因为有了“你我”而失去
我们的心理结构建立在区分事物之上,不断地在选择、分别、抛弃、接受、拒绝,从来没有直接的了解,只有一直累积“区分”的能力,建立在记忆和知识上的能力。
——克里希那穆提
自我们出现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开始,我们就是一种爱的纯然的存在。我们用自己真诚的心爱着整个宇宙,爱着自己,爱着他人,爱着每一朵花每一片叶,每一刻都体验着生命的喜悦。当我们开始不断强化心智的存在,用解答数学题的方式对待生命和情感,我们便逐渐失去了与外界的连接,开始把这个宇宙割裂开,分成了“我”和外界、“我”和他人。我们本来的爱从此再也无从发现和体验,我们的爱因为有了“你我”的分别而失去。
心智本身是一个美妙的存在,就像如今的电脑一样能进行很多精密的工作。心智远远比电脑强大,它是我们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工具,是我们探索、追究、质问、发现问题的工具,但是在我们越来越长大后,我们就开始滥用心智,就像让电脑接管了我们的生活一样。电脑是无法感受到爱与喜悦的存在的,我们的心智也一样。我们开始有了“我”的概念,并不断地通过各种割裂自己与宇宙联系的方式来增强这种“我”的认同。我们不仅区分了“你我”,还把所有的存在都进行了区分和取舍。
我们区分红色、蓝色及其他各种不同的颜色,区分玫瑰、牡丹等每一种、每一朵花儿,区分出喜欢与不喜欢,区分出肤色、地域、民族、信仰……同时对每一种区分都进行取舍:我喜欢蓝色不喜欢红色,喜欢玫瑰不喜欢牡丹,我接受我喜欢的拒绝我不喜欢的,我觉得某个地区有某种信仰的人都是笨蛋……我们的心理结构就是这么形成的,不断地区分、选择、接受、拒绝。我们建立了一个看上去非常严密有序的系统,世间万物都要归纳到系统之中进行分门别类并打上各种标签。我们就像不知疲倦的搬运工一样,把每一个存在都打上标签放在特定的位置,却从来没有仔细看看我们到底搬运的是什么,从来没有去了解和感受。
在区分形成后,我们还在加强这种能力,通过记忆和知识巩固这种能力,并把自己也打上标签分门别类,比如“我”是聪明的、幽默的、亚洲的、渴望成名的、中年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失败的。我们在给自己打上标签后又对其中的一些标签有所取舍,“我想变得成功、受人尊敬和爱戴、富有”。我们给自己贴了标签又不接受标签,于是矛盾产生了,痛苦和愤怒出现了。我们不断地追求着成为可以贴上另一种标签的人,忘了去爱,忘了感受爱。
我们开始变得僵化、失去活力,不了解爱,给爱下各种定义,结果制造出爱的赝品。我们开始规定必须做到什么才算是爱,必须像某个人一样,必须完成哪些仪式、必须做出哪些事情说出哪些话,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携带着爱的赝品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