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通向开悟的直接道路
(续)
如果由心所知或通过心所知的一切,都是“意识是有限的”这一假设的反映,而一旦被探究,“意识是有限的”这一信念就被发现是不真实的,那么,心能知道任何绝对真实的东西吗?简单的回答是“否”,因为心本身是意识的一种有限形式,它作为一个独立实体而存在,它的整个知识体系,只有从它自己的受限角度来看才是真实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心所知道的一切,都反映出“它是一个独立实体”的假设;心——短暂、有限的意识——将自己认知为“我,身体”,这存在于它的起源之处。就像屏幕呈现出影像的形式,它似乎在用这个影像遮蔽自己,同样地,永恒、无限的意识也呈现出想法和感知的形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意识本身似乎是短暂和有限的。
如此,心的所有认知和体验,都以一种与其自身局限相一致的形式呈现,包括其自身是一个独立存在的自我或实体的信念,就像梦中的角色,在其自身看来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实际上,它只是做梦者心中的活动。与此同时,独立自我用来认知其自身表面有限体验的认知因子本身,与体验完全无关——无论该体验可能有多好、多坏、多正确、多错误、多愉快或多不愉快;认知因子本身是永恒、无限的纯粹认知或意识之光,它对自身存在的认知,是所存在的唯一绝对真实的知识。
正是无限的纯粹认知之光,其本身陷入了有限知识的多元性和多样性之中,而在这么做的过程中,它似乎对自己遮蔽了对自身存在的认知。结果是,纯粹意识的真实且唯一的实相,现在似乎在将自身体验为短暂的、有限的自我,共享着身体的命运和局限性。带着这一信念,平静、快乐和爱——反映出我们对自身存在的认知——在表面上丢失了,尽管实际上,它只是被忽略、无视或遗忘了。
平静、快乐或爱的遮蔽,就像一个伤口,存在于表面上的独立自我的心中,它不断地试图通过获得客体、物质、活动、心的状态和人际关系来减轻自己的伤痛。不过,在某些时候,无论是通过直觉还是在朋友的建议下,情况变得很明显,这种渴望永远也不会通过客体化体验来实现。结果是,一个新的可能性开启了,在其中,它认识到:为了实现它对持久平静与快乐的渴望,心必须摆脱它的局限性。
所有的灵性和宗教道路,都在以某种方式抛弃心,或扩展它,使它超越自身的局限性。然而,一旦心从其自身的局限性中解脱出来,它就不再是心了,其本身被揭示为永恒、无限的意识,那就是其本质性的、不可简化的实相。对我们自身存在的如实认知——我们心中的意识对其自身的认知——即是平静、快乐或爱的体验。
第6章
自我探究和自我回忆
为了认知它自己,意识需要做些什么?为了让意识或觉知发现其自身的本质,它必须“看一看”它自己。不过,觉知不可能将它自己从自身之中分离出来,以主-客体关系的形式看它自己或认知它自己,就像太阳不可能转身照耀它自己一样。
为了认知客体化体验,觉知采用了心的形式,但为了认知它自己,觉知不需要采用心的形式;它只需要安住于它自己之中。这种作为觉知而在觉知中的自我安住,正是冥想或祈祷的本质。这正是无为,在其中,觉知认知其自身的存在。
一颗习惯于将其注意力完全导向客体化体验的心,往往会反对这个提议,说它不知道去哪里找到觉知,或往哪个方向去看。对于这样一颗心,觉知的存在可以首先被视作简单的知晓之体验、存在感或“我是”的认知。稍后,心会认识到,所要体验的一切就是对体验的认知,因此,觉知唯一真正知道或接触到的物质就是它自己。然而,一颗从小就被灌输了唯物主义范式的心,会认为它体验到了事物的多元性和多样性,每个事物都有其自身独立的存在性,这似乎是从一个独立的主体或自我的角度认知的,就像梦境似乎是从梦境世界中的一个梦中主体的角度来认知的一样。因此,作为对这样一颗心的慈悲让步,我们可以说,首先,觉知的存在被称为简单的知晓之体验、存在感或“我是”的认知。将心转向这些之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带领心踏上一段独特的旅程,一个无方向的方向,一条无路之路,在这条道路上,它将逐渐溶解为意识之光——心正是从意识中产生的,就像一个图像慢慢地淡化消失,留下屏幕,它的实相,可以被看见。
从宗教的角度来说,心在其源头的这种安住,被称为“神的临在”(presence of God)之修行。倒数第二的祈祷是将心完全指向神,但这种祈祷仍然使心保持完整,作为一个独立于神的实体而存在。终极祈祷正是心——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实体——的完全臣服。对于相信自己本身是有限实体的心来说,上帝是另一种不同于自己的东西。但如果上帝是另一种东西,那么,上帝必定是有限的,这样的上帝不可能是上帝。正如苏菲神秘主义者巴尔亚尼(Balyani)所说:“对祂来说,与众不同就是祂没有与众不同。”
换言之,上帝只能被祂自己认知,而为了认知祂自身的存在,上帝必须自我觉知。所以,上帝对其自身的认知必定是觉知对其本身的认知。觉知对其本身的认知,作为“我是”的认知,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闪耀,“我是”的认知是存在感,或仅仅是知晓的体验。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对我们自身存在的认知,正是上帝对祂自身的认知。稍后,我们将会明白,终极实相——觉知对其自身的认知或上帝对其自身的认知——在平静、快乐、爱与美的体验中闪耀,而且,事实上,终极实相在所有体验之整体中表达它自己,并作为所有体验之整体而存在。
因此,“我是”的认知是上帝在心中的签名。它是入口,通过它,觉知将自身定位为心,也正是这同一个入口,当心探究其本质时,通过它,进入一个相反的方向。“我是”的认知,或对我们自身存在的认知——觉知对其自身存在的认知——是我们的本初认知,所有其他的认知和体验都奠基在它之上。除非我们自身的本质被认知,否则对于任何其他事物都不可能有正确的认知。因此,没有比对自身本质——“我”的本质——的认知更高的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