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马纳的亲口教导》
(连载六十二)
第七章 目标(5)
三摩地的性质问题,带来了关于行动的问题。人们试图想像三摩地或了悟是什么(或意味着什么),而不努力去实现它,所以关于了悟之人是否活跃,人们形成了各种理论,而这些是没用的。
奉献者:已经获得了悟之人是否能够四处游走、行动和说话?
薄伽梵:为什么不能?你想像了悟就像石头一样无行动力或者变成空无吗?
奉献者:我不知道,但人们说最高状态是从所有感官活动、念头和体验中撤离;停止一切活动。
薄伽梵:那么,这与深眠有何区别?此外,这应该是一种无论多么崇高,却来来去去的状态,因此不会是自然和正常的状态,所以,它怎么可能代表无上真我之永恒存在呢?真我贯穿所有状态的始终,一直存在着。确实有这样一种状态,在某种情况下,有些人可能需要经历它。它可能是质询中的一个暂时的阶段,如果是神圣意志或这个人的命运,那么这种状态也可能持续到生命尽头;但无论如何,你不能说它是最高状态。如果(它)是(最高状态),你将不得不说,不仅圣人没有实现最高状态,而且上帝本身也没有,因为不仅了悟的圣人非常活跃,人格化的上帝(大自在天)本身也明显并非在这个无上的不活动状态,因为祂主宰着世界并引导其活动。
奉献者:什么是三摩地?
薄伽梵:在瑜伽中,这个词语用来表示某种出神状态,而且有各种不同的三摩地。但我所说的三摩地并非如此。它是霎哈嘉三摩地。在这种状态中,你于活动中保持平静和镇定。你领悟到,你受内在深处的真我驱动,不受你所做、所言或所想的影响。你不再担忧、焦虑或操心,因为你认识到,没有什么属于作为小我的你,而且一切都是由“某种你与之有意识地结合之物”所完成的。
了悟之后,一个人也许会继续世俗生活,也许不会;这不会对他的状态有影响。
一名访客说:了悟之人通常退出活跃的生活,放弃世俗活动。
薄伽梵:他们也许会放弃世俗,也许不会。有些人即使了悟之后也会继续做生意或统治王国。有些人则退隐到僻静的地方,除了从事最低限度的活动维持生命以外,放弃所有的活动。我们无法制订出一般规则。
许多西方作家的难题之一是,无法理解圣人表面上的不活跃。他们坚信**基督错了,因为他说玛丽(Mary)的选择更好。现代基督徒倾向于以外向活跃的马大(Martha)作为例证,认为她更优越,从而批评圣人,认为他们不作为。
当一名求道者被问及“如果获得了悟,是否会帮助到别人”时,薄伽梵回答:
是的,这是你可能给予的最佳帮助。
但稍后他补充道:
“但事实上,并不存在需要帮助的别人。”
佛教中也有同样的悖论,例如在《金刚经》中,讲述完慈悲之后,佛陀解释说,在实相中,不存在需要对其慈悲的他人。佛陀继续道:“须菩提,不要认为如来(即佛陀)会这样想:我要度众生。如果这样想,如来就不是如来了。为何?因为并不真正存在有情众生需要由如来救度。如果真的有任何有情众生要由如来救度,那就意味着,如来的头脑中珍视诸如自我、其他自我、诸多生物和宇宙自我等现象界中的任何概念。即使如来提到他自己,他头脑中也没有任何念头。只有人类才会认为自我(selfhood)是个人财产。须菩提,即使如来用了‘人类’这样的表达,也并不意味着存在任何诸如此类的生物。它只是用作比喻。”
人们经常说,了悟之人应该四处传播他的讯息。他们询问,当有(那么多的)悲惨存在之时,人如何能够在了悟中保持平静呢?他是否看见了他自身之外的痛苦呢?他们试图在自己尚未了悟的情况下评判圣人的状态。从圣人的角度,他们的论点可以总结为:一个做梦的人,在梦中看见了很多人。一旦醒来,他询问:“梦中的那些人是否也醒来了?”多么荒唐!此外,一些好人说:“即使我不了悟也没有关系。让我成为世上最后一个了悟的人吧。这样我能够帮助其他所有人在我之前了悟。”(*译注:类似于有位菩萨说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样的说法)这就像做梦的人说:“让那些梦中人在我之前醒来吧。”他不比这位和蔼可亲的哲学家(即好人)更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