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来到“秦皇岛头条”。我是主播自由飞翔。今天与您一起分享李霁老师的作品连载《一个人的奔跑》第二章 霁时语札记 在山水历史间跋涉。请您惠赏收听!
《一个人的奔跑》作品连载
第二章 霁时语札记
在山水历史间跋涉
作者:李霁
主播:自由飞翔
(在山水历史间跋涉)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一次用步履丈量山水的心灵之旅。
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zai4,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 应和ying4he4异国他乡漂泊bo2者的脚步声结束;从唐诗的韵脚直读到近代诗的朦胧;从两千年前李冰的都江堰,望见两千年后的吴江船,这种史实般的跨度渗shen4入笔墨之中,比照出人生的短促,指点出时空的坐标,接续出文化的骨脉,也融汇了太多民族的委屈,让人在思索过后,留下黯an4然的余味。
余秋雨的文字是有穿透力的,常常拨清迷雾,让人文、历史与自然真切地交融在一起,奔泻而出,任苦难的悲忿fen4碾压和冲击。我看见他在《道士塔》前仰天悲叹:“一箱子,又一箱子。 一大车, 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车队出发了……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他的口袋里有了一些沉甸甸的银元,车队已经驶远,他还站在路口。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像是两行流不尽的眼泪。”
我看见他在《阳关雪》中暗自伤感:“即便是土墩、是石 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这是一份绵长的哲思, 一座文化废墟还在等待着人们唤醒,把大雪抹mo3去。”
我看见他在《柳侯祠ci2》里肃立怆chuang4然:“我在排排石碑间踽jv3踽jv3独行。中国文人的命运,在这里裸luo3裎cheng2。但是,日近中天了,这里还是 那样宁静,游人看是一个祠ci2堂,不大愿意进来。几个少年抬起头看 了一会儿石碑,他们读不懂那些碑文。石碑固执地肃立,少年们放轻脚步,离它们而去。”“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一“劝”,就是 劝告我们莫要淡忘中华文化的绚烂;这一“尽”,就是敬畏中华文化的博爱与悲悯。
余秋雨凭着一双锐眼、 一颗真心、 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 在人物上定格,用灵魂追溯su4生命潜qian2能,叩问心安归处,又在还原历史场景间纵横跨越。这一起一落,那么厚重的历史, 一下就有了具象、有了神魄,鲜活起来。
在《三峡》中作者说:“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jin4和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它高高地矗chu4立在群山之下,它脚 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这江水川流不息, 流淌着一个饱经战乱的民族渴望拥有更多像李白描绘的那个早晨的 平和安宁。只是“清晨刚刚送走了李白们的轻舟,夜晚还得迎接刘备们的马蹄”。不禁令人掩卷长思。
最打动我的是那篇《风雨天一阁》:“登天一阁楼梯时我的 脚步非常缓慢,我不断地问自己:你来了么?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 生?”这一句问话使我感慨良久。对于一个从事写作近二十年的人 来说,“书生”这个词离我的灵魂那么近,让我想起曾站在白鹿洞书院里泣不成声。说不出来为什么,从未有过的感触,是种尖锐到心疼的刺痛。
其实这是不奇怪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a2发”,由历史沧桑感必然引发出人生沧桑感,写作归还给我通往灵魂的窗口,但这窗外的世界还隐伏着无数的诱惑,迷惘着写作的价值。
我在这种困惑中自然而然地站起身来,离开久居的房间,换 上一身远行的装束,随着他的步履悄qiao3然出发。只是没有料到: “本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 文章都显得苍老。”这苍老的背后是一颗浸透思索的心,它感怀 天下,又喋喋不休,像是在《吴江船》中,人站在船头的一声感 叹:“今夜,烟波桥下,没有歌声箫声,只有橹声嘎ga1嘎。”发人深省。
余秋雨先生像一个朝圣者,通过对山水的人文思考, 一步一叩地将文化苦旅展现。
文字,因为情真意切,才会咀嚼甘苦。现实,因为难以逾越, 才会历经沧桑。理想,因为魂牵梦萦ying2,才会毕生追寻,纵然它微弱如洪波中的一星波光。
听众朋友们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十分感谢您对秦皇岛头条的关注!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分享,敬请您在文末,点赞留言。欢迎您下次收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