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孤儿和草原母亲
“三千孤儿”----共同的身世,牵动了中央与地方,跨越了南方与北方。
“草原母亲”----谨以人类最伟大的称呼“母亲”为之命名。
“国家的孩子”----专属的名字,成为镌刻在他们命运中独有的历史印记。
“乳浓于血”----他们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生命邂逅中,播撒了民族团结的种子。
内蒙古草原上有一批特殊身世的人。他们离开自己的故土,却走上了回家的路;他们是孤儿,却在蒙古包里找到额吉和阿爸;他们没有蒙古族血统,蒙古语却成了他们的母语。
一次情牵**和草原的南北大营救
上世纪中叶,中国正逢困难时期。上海、江浙等地区的孤儿急剧增多,福利机构已无力收容。这件事深深牵动了*****的心。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书记乌兰夫同志向*****请示:“发动整个内蒙古,将孤儿送给牧民抚养”,这个大胆的建议得到周**的赞许。
于是,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特别的“移民”。一场从*****到苏木嘎查牧民为拯救孩子而进行的爱的接力。
这些孩子最大的7岁,最小的只有几个月。三千孤儿像三千只嗷嗷待哺的小燕子,跨越高山大河,辗转千余公里,来到塞外草原。汽车、火车、马背、驼背、勒勒车……北上之路开启了孩子们新的命运轨迹。
1960年至1963年,内蒙古共接收三千余名孤儿----史称“三千孤儿”。
永恒的母爱在内蒙古草原上耸立起精神丰碑
孤儿不孤,从此有了额吉、阿爸,有了新的名字、新的家。虽然关乎救助的迁徙之路到达了目的地,但关乎养育的艰难岁月、关乎成长的漫漫历程、关乎大爱的感人故事才刚刚开始。
牧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国家的孩子”,给他们起的每一个名字都寄予着深厚的希望和祝福。
草原母亲,用博大的爱将这些幼小生命永远揽在温暖的怀中。那些传奇故事,永远铭刻在苍穹之下、流传在草原之上。
血**融流淌着生命的赞歌 讲述着民族团结的佳话
在草原额吉温暖的怀抱里,在北方阿爸雄浑的马背上,“国家的孩子”渐渐长大。三千孤儿是种子,是纽带。他们的经历不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一个国家自上而下的人文关怀;是一个民族愈久愈浓的深沉情感;是草原人民用奉献、包容的精神对国家责任的高度诠释;是超越地域、超越血缘、超越民族的大爱彰显;是三千孤儿和草原母亲共同抒写的一首民族团结的激情颂歌,永远在草原深处世代传唱。
颂曰:
廿世中叶,时难岁荒。
南方羸孤,饥困无粮。
托孤内蒙,情牵中央。
三千幼子,待哺牧乡。
草原母恩,育儿琼浆。
旷古之举,类所未尝。
秉善执义,青史流芳。
厚德无私,博爱无疆。
羽丰志满,图报未央。
民族和合,根脉绵长。
休戚相助,同济守望。
国盛运亨,福泽黎苍。
解说: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之际,锡林浩特市政府筑一雕塑----“三千孤儿与草原母亲”。此文全文篆刻在该雕塑上。雕塑位于锡林浩特市世纪嘉园广场。撰文:李慧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