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呆在舒适区?我觉得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脑海中第一个反应出来的那个著名的一个富人和穷人的故事,容我再重复一遍。
富人在沙滩散步,
见到一个穷人躺在礁石上晒太阳。
富人问穷人:“你为什么不去挣钱呢?”
穷人说:“挣钱干什么?”
富人说:“挣钱开工厂。”
穷人问:“开工厂干什么?”
富人说:“可以挣更多的钱呀!”
穷人问:“挣更多的钱干什么?”
富人说:“就可以买海边的别墅!”
穷人问:“买别墅后又怎样?”
富人说:“你就可以无忧无虑地海边晒太阳了啊!”
穷人说:“可我现在已经在晒太阳了啊?!”。
这个故事看似是一个机智怼人的段子。也可以让人思考这样的问题:当你无所事事的晒太阳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做到心安理得?
对于舒适,富人和穷人应该是一样追求的。舒适可以分为生理外在的舒适,和心理内在的舒适。二者有时是统一的,比如劳累了一天,回到家,把自己放倒在沙发上。有时是矛盾的,寒冬的清晨,是躺在温暖的被窝里,还是起床去做事情。你既然问这个问题,应该是存在矛盾的。一方面觉得当前的状况是满意的,却又担心安于现状会错过本该努力去争取到更好的东西。我感觉,你还没有明确自己人生的方向,到底在哪些事情上有所成就,会让你以后可以无忧无虑的晒太阳。可以去想想,考研是为了以后什么样的生活目标,现在的工作可不可以让你实现今后目标。如果你有了答案就知道怎么去选择。当然,大多数人,不论处在哪个阶段,都会一直面临这样的思考,我是不是可以更努力一些? 但是一些人也给出了我们答案,像现在国家宣传的时代楷模,好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做一件事情,因为他们愿意为这样的事情付出毕生的精力。所以,在外人看来的辛苦,对于他们本人,却是一直在享受其中的乐趣的。这就是有明确目标的人生,因此简化来说,你现在应该思考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打算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然后再决定如何选择今后的道路。
即使你作出了选择,未来还是难免会出现类似的焦虑,这可能来自于身边人的比较。你会参照身边的人如何如何做,得到了什么,以此来对比自己的得失。这些只能在人生过程中,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抉择。
听到你在大学生活结束之时,对许多人说出感恩的话,希望这些话你可以向他们当面表达,如果还没有做,请一定去做。一定不要吝啬对身边的人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我们对别人善意和关爱一种回应。别人做了让自己感激的事情,我们表达谢意,这便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否则,在可能的未来,我们可能会因为一时犹豫或含蓄而觉得遗憾。收到你感恩的人,也有可能会因此做出更多帮助别人的行为,推而广之,可以让这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
还有你哪些遗憾,如果真的是遗憾,一定可以在今后让它们一一实现。如果一直没有去做,或许只是一些朦胧的渴望,并不是那么的急需,那就干脆把它们从清单中划掉。学会清理自己的欲望同样是一种修为。焦虑有时来自想要的太多而不能得到,理清思路,目标集中,可能会更好。
每一个未来都有人,多么美好画面。可是,我要说可是,身处中年的我,却想起另外一句歌词:越过山丘,却发现无人等候。不管未来有没有人在,都要走好自己路。好好保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