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天我们会飞
我不是文青,不喜欢矫情,不喜欢致青春。
但是我会谈梦想,我也有情怀,甚至相信爱情。
要说人都是越长大越现实,我反倒觉得自己有些逆生长。去年以前的二十几年里,我都像讨厌冬日的冷水一样,规避任何情绪的触发点。明知道看了听了会难过,那就闭上眼睛关上耳朵,谈什么飞蛾扑火不顾一切,那都是童话和革命故事里的事。
要说改变这一切想法的是一部动画片,一定没有人相信。当《头脑特工队》里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SADNESS是毫无意义且不能带来负面效果的时候,它给我们上了一课。因为有了SADNESS,JOY才显得有了意义,也因为SADNESS,一座一座成长的岛屿架起。有时候直迎悲伤,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在那之后,我开始愿意去看一些我认为有可能会让我悲伤的影片。
我很多年都没有哭过,以至于到时间的某一刻,全部补偿回来。后来想想,人嘛,有时候哭一哭也没什么不好的,以免得内伤。只是二十几岁,连《那些年》和《少女时代》都没有看过的我,也不知道这突如其来的“想通”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以上是超长的前言
《哪一天我们会飞》讲述了一个关于忘记与记得的故事。
彭盛华和苏博文记得校庆时在舞台的角落看见余凤芝的时候,记得三个人在学校的后花园逃课玩模型的时候,记得倾盆大雨时去救鹦鹉飞飞的时候,记得他要做飞机师他要做设计师她想环游世界,记得她说,我哪里也不能去,我走了谁和彭盛华与苏博文发疯。
即使是透过屏幕看他们的我,也希望镜头可以永远地停留在那些记忆里。毕竟记忆里的画面都是蓝天白羊,记忆里每个人都充满生机。不像现实,只有理不清的杂念和清冷的家。过去终究会被时间斑驳,每个人在现实里慌乱行走,正常运行轨迹下的满目疮痍随处可见。他们开始不记得,不记得自己是谁,想做什么,不记得自己说过什么,为什么而活。
影片播放至三分之二处,我都觉得余凤芝可怜,儿时的美少女因为一个看似与梦想沾边的工作和一个“过去的爱人”已经变成师奶。她已经不想去理清那些谁对谁错,也懒得理。她怀疑自己曾经的选择,是不是如果是苏博文而不是彭盛华,她就可以不止是做一份旅行社的工作而是真正的环游世界?是不是如果是会因为自己喝酒敏感就打了好兄弟的苏博文,而不是带自己去喝酒的彭盛华,那现如今会不会就没有这婚姻的临界。可惜这一切,谁知道呢。
这始终是蚊子血和朱砂痣,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后来才恍然大悟,最幸福的那个人还是余凤芝。苏博文记得她的每一句话和梦想,为她制造了一架专属飞机,永远在余凤芝的记忆里追随。但全片最让我感动的是彭盛华和LINA坐着聊天的时候,略带酒意的彭盛华回忆起所有美好过往,都是关于余凤芝,那个爱模型的女孩,那个在箱子抱起鹦鹉拥在怀里的女孩。
没有人忘记,只是不记得要去想起。
大家都为苏博文而感动,干净又才华横溢,有时腼腆有时又勇敢,再加了命运的悲剧色彩,基本是个完美的人。但他的完美是因为他永远停留在了记忆里,如果他切切实实地存在在身边,是不是还可以那么令人感动。我偏偏就喜欢彭盛华多一些,我不知道他有什么原因与LINA做了一夜情人,但我感受得到他对余凤芝的爱,从以前到现在,从未变。
不记得想起的除了情愫,还有梦想。
因为老师复杂的关于梦想的策划,诸如日后回报,发展空间,社会反响等等,让年少的他们无从想起。这样条框下的答案顶多也只能说是职业规划,而不是梦想。像罗纳尔多那样去踢球是梦想,健身教练不是;舞蹈家是梦想,考上名牌大学不是... 为了赚到钱而做一件不情不愿的事是永远无法称之为梦想的,为了开心的才是。但至少我们还有梦不是吗?至少我们在努力接近梦想,至少差一点我们会飞,只是不知道是哪一天罢了。
最近我开始看不懂复杂的影片,所以我开始偏爱一些纯粹的东西,但生活哪有那么多的一尘不染,最多也不过是假装无视。这两年在香港生活,对于港人特有的归属感很是羡慕,97回归正如彭盛华和余凤芝的婚姻一般,是个幸福的开始,但至于是不是真的幸福,则需要维系和思考。《哪一天我们会飞》大概说的不止是爱情吧,也是在提醒更多人,不是不要忘记梦想,而是不要忘记去记得梦想,因为它一直都在,从未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