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
今天是农历腊月初八,中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一大早各个微信群里都在传递着浓浓的祝福,我的一个最亲密的同学群里不但有祝福,还有腊八节的来历。这个来历一下子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我记忆的闸门也随之打开了……
我出生在中国生育高峰的一九六五年,是家里的老小,上有俩哥俩姐,姊妹相隔五、六岁,所以我三岁时大嫂就嫁来我家,和我母亲一起操持家务,抚育姊妹。那时候的农村一家七、八口人很普遍,生活用捉襟见肘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虽然生活很清苦,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放弃过。大人们平时再节衣缩食也会在一年的每个节日里给孩子们改善生活,所以那时候所有的节日对于孩子们来说那是撒着欢儿的期待。我母亲不识字,解放后上过几天扫盲班,但农历的大月小月以及所有节气她都能算得特别清楚并念叨给孩子们听,由此每个节日前好几天我都会掰着手指头算日子并跟着办节货的哥哥姐姐东跑西颠地瞎乐呵。
小时候的腊八节现在想起来依然记忆犹新,欢乐无比。先说那忘不掉的辗腊八糁。我们村子中间有一个碾子,碾盘上的碌碡主要用毛驴来拉,有时也用牛或者骡子拉。平时一般用来碾谷子、稻子、辣子面或给牲口碾料,是村子最忙的农具之一。但在腊八节的前几天就专门腾出来给村里人碾腊八糁。由于村里门户多,碾腊八糁是需要排队的。当村上通知了开始的日期,大人们就提着装有包谷米的斗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排队,小孩就围着圆圆的碾盘跟着怕转晕被深色布蒙着眼睛的毛驴一圈一圈地转着、打闹着,听着赶毛驴的老者那一声唱戏似的拖着腔的“嘚...驾...吁……”也模仿起来了,但那稚嫩的声音永远也得不到毛驴的认可,它依旧跟着老者的吆喝转转停停,即使累了被老者手里的鞭子抽打着极不情愿地迈腿也不听我们的指挥。这时候我可心疼那毛驴了,仿佛那鞭子是打在我身上似的,有时我甚至恨起了那赶毛驴的老者……随着碌碡咯吱咯吱地转动,碾盘上的包谷米也渐渐地被碾压得皮肉分家了,仔细的人家还拿着小笤帚不停地来回扫,仿佛他不扫那包谷米就要跑出碾盘似的,然后就看着那包谷米像开了花一样一层一层的皮被脱了下来,直到所有的皮被脱掉,白花花的腊八糁就碾好了,然后大人们一手提着装满腊八糁的斗,一手领着蹦蹦跳跳的孩子哼着秦腔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当腊八饭的食材准备好的时候基本就到腊月初七了,我们这地方有个习俗,一般会在腊八前夜把第二天用的食材做成半成品,以备腊八节早上天不亮就能吃上可口的腊八饭。对于我来说最难忘的就是这天晚上。那时候我趴在锅炕相连的窑窝(小窗口)上,头上顶着暗淡的灯泡(15w)看母亲和大嫂在大铁锅里炒豆腐、炒腊八菜、煮腊八糁,那馋涎欲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腊八菜里最少不了的当是腊八萝卜(胡萝卜),还有蒜苗、大葱、白菜、芫荽、菠菜等等,有的时候还能闻到最最飘香的肉臊子,那夜天再晚瞌睡虫也不来,我就眼巴巴地等着臊子出锅时那一口酱色的肉骨头(一般是排骨块),那个味儿啊,简直就香醉了我整个腊八夜.....
第二天,天刚麻麻亮,我就醒来了,腊八饭差不多快熟了。腊八饭的内容除了前夜的配菜和腊八糁外,通常还有母亲或大嫂擀的尖尖面(旗花面)。等我洗漱完毕母亲已把做好的腊八饭给祖先的供桌上敬献了一碗,祖先的供桌上每个节日的早晨是亮着香火的。然后分别舀上几碗热气腾腾的腊八饭,让我和姐姐分送到伯父、叔叔及邻居家。一般情况下舀出的第二碗肯定是让我送到伯父家的,因为第一奶奶和伯父一起住,第二我是奶奶的心头肉,敬老爱幼是我家的传统,谁也不能违反。然后我和姐姐就在麻麻亮的早晨,小心翼翼地端着碗在方圆百米的亲属和邻里家里来回穿梭,当然他们也会回敬我们一碗或派他们的孩子送我们一碗(这个是当地的习俗)。送完回家之后,还要再盛上一碗给院子里的大树小树涂抹一些,树根再倒一些,为的是让树木快点成才,树上的鸟儿也能享受这人间的美味。就这样人和人,人和自然一起在节日的氛围中享受着相互的祝福和仅有的快乐。
说实在的腊八饭的味道肯定很美,但我记忆的还不算很深刻,记忆最深刻的当是腊八节那天可以是想吃就能吃饱的一天,其他时间又恢复了正常的缺油少醋的饭食......
父母对每个孩子都是热爱的。还记得家里如果有谁外出没吃上当天的腊八饭,目前一定会留几碗等着他回来吃,有时还会有意留一些到腊月二十八蒸完年馍时再吃一次,为的是有个美好的期盼。那时候的冬天好像特别冷,犹记得在留存的腊八粥里还有冰凌碴子......
今天又是腊八节,虽然做腊八粥的人家不像当年那样普遍,但节日的祝福和美好的心愿依然不减当年。如今父母虽然已经与我们阴阳两隔,但在大哥大嫂的感召下兄弟姐妹们常常会在每一个节日里聚在一起怀念父母先辈,用这种方式向我们的后代传承着祖先的美好品德和家教家风,希望后辈们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杨慧
庚子年腊月初八(2021年1月21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