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佐       山背后,安放灵魂的地方

曹志佐 山背后,安放灵魂的地方

2020-10-27    10'02''

主播: 黎阳🐱

86 1

介绍:
山背后,安放灵魂的地方 曹志佐 《三叔》《祭牙》《祭自己文》《春水在春雪里流淌》《忽然明白,别做那只希望被狼爱上的羊》《恪守一辈子的传业信念——谨以此文献给敬爱的叔叔》《我的语文老师雷正玺》《清明,八旬老母扫墓》《怀念饥饿》《罐罐茶中煮春秋》《梦回窑洞》《回乡即景》《与央视大型纪录片〈丝路〉执行导演李文举的邂逅》《怀念启蒙老师牛永让》《我的死亡经历之三》《我的死亡经历之二》《我的死亡经历之一》《我的洋芋我的魂》《牛庆国的诗魂在故乡的褶皱里》《爸爸是我人生第一个老师》《常说“胡说八道”,为什么不说“七道”“九道”》 闲来无事,网上浏览故乡的消息,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那是老恩师武志元先生在会宁县新庄塬镇的“魅力新庄塬 书香山背后”活动中忙碌。神游古老的山背后,在山背后的新故事里,坐在“归去来兮”半山亭,眺望山背后那新庄塬的博士文化墙,山脚下山村里青堂瓦舍的农家书屋,浓郁的新农村的气息,在绿茵茵的农田映衬下,新时代的气息喧嚣尘上。 这还是那个干会宁吗?曾经土里土气的山旮旯,如此让人怦然心动。同样是逃离大山的游子,一辈子从事宣传文化事业的武先生,不愧为文化事业的行家,退而不休,为故乡、为大山描青,相对于我这个不肖弟子,他对故土爱得更加深沉。“山背后”是一个游子、一个叶落归根的老文化人对故乡深远的文化回馈。 老恩师和他的山背后故事,引动了我对故土、对黄土山坡的情感涟漪。 花甲之年,常常做梦梦到故乡的黄土高山,山的前面是山,山的背后还是山。一座座黄土高山连成一片,占据整个梦的空间。梦醒时分,总是梦湿枕头。早已过了不惑之年,为何这么随意情动,且是为平平常常的黄土高山! 自打记忆时候起,对黄土高山的厌恶日甚一日。贫瘠的故乡,苦甲天下的干会宁,十年九旱,一辈子为吃一顿饱饭愿望挣扎的父老乡亲,住的是土窑洞,喝的是水窖水,以土豆为主粮,出门不是下坡就是爬山,黄土地就像挂在苍穹下的破布片,横七竖八地挂在山前山后、山左山右。薄田陡地里生长的五谷杂粮,只能靠肩挑背背,蚂蚁搬家似的搬到打谷场。生生世世,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如同在大山之间熙熙攘攘挣扎的蚁群。 在干会宁,一片只有数百亩地大小的平地,被人向往成“川地”,住在川地的人家被称为“川里人”,姑娘找婆家,川里人是理想的选择。千千万万的农家娃,唯一能逃离大山,不再像父辈一样一生“背山”的办法,就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地读书取仕。一句话,被黄土山淹没的人群中,能逃离黄土地,去山外吃白米饭、喝纯净水、走平坦路的人,都是“有出息”的人。 在童年,父亲带我第一次进县城,激动的我一夜无眠:那该是一个看不见山的大城市啊!在山沟沟、山梁梁折行了三个小时,终于到了会宁县城,发现的依旧是低矮、破旧、土门土窗的土坯屋,一条最繁华的土街道,宽窄只能容两挂马车并排行走,南关车马店两旁的小吃、百货店铺,不知被烟熏火燎熬了多少年,漆黑一片,看不出土屋的本色,南关十字窄窄的马路,愣是被担葱卖蒜的、买卖农具的、粜粮买畜禽的乡里人、城里人挤了个水泄不动。站在回家的东山梁上看这个“大城市”,就像被东边的东山、西边的西岩山挤成的一条破布带子,耷拉在祖厉河岸边。至此,童年的我对走出大山不报一星半点的希望,我生命里的颜色,除了眼前的山,还是山背后的山,土色厚重,厚重得就像吃一顿臊子面一样沉重。 好在我赶上了好时代,在家门口的小学读书了。对读书的远大理想而言,从灵魂深处没有一星半点的奢望,因为老父亲早已为我置办好了一套农具,星期天和两个假期,手把手教我犁地干农活,小学还没有毕业,所有农家活都能干得得心应手。在老父亲的眼里,我就是十年后务庄农的一把好手。对于我自己,因为故乡被黄土高山包围,站在最高的山梁顶上眺望,脚下山梁一片,目力不能及的地方还是山,感觉自己渺小得还不如一只山雀,对飞离大山,生发不出哪怕良谷米一点大小的野心。 多亏我遇上了好时代,书,念着念着,就上了初中,而且进了县城最大的学府——会宁一中,辗转努力,最终还正式地当了教师,进而进了县城,成为机关办公室的一员,是父老乡亲眼里的“干部”,最终辗转到了“五十八马站”外的新疆,当了一名媒体人,一直到了退休,黄土地里走出的少年终于被岁月磨砺成为退休老头。 从离开蒲杏湾湾那片曾经因黄土山而厌恶的山旮旯走出,吃上了“公家饭”,人生的路走着走着,童年生发的对高山陡梁屲的恐惧和厌恶,日渐淡薄,老了老了,甚至变成了想念、变成了日甚一日的眷恋。念想魔怔成梦境,顺着梦境,去走童年走过的那条小路、去铲少年铲过的那篷柴火、磊一口土锅锅灶去烧那堆土里吧唧的洋芋、去登母校那个土讲台,在老师柳条教鞭下,在黑板上写几个歪歪扭扭的生字…… 梦醒时分,仔细打量小小的我这大半生,纵然青年时候逃离了厌恶的大山,原来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黄土高山的怀抱,灵魂里最厚重的学问是大山的影子。我曾经不止一次思忖那些先贤的话:好男儿志在四方,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回想起来,有点自欺欺人:长安虽好不是久留之地,他乡虽然走的是平坦大道,有高楼大厦,但没有叶落归根的黄土,没有黄土何来“埋人”,山背后才是灵魂安放的地方。 山背后,承载了旧时代黄土地的苦难,铭刻着父老乡亲翻身做主的扬眉吐气;山背后,有曾经十年九干的贫瘠,也有山里人耕读传家的传奇;山背后,有新时代脱贫致富的故事,更有崇尚科学文化,与时俱进的乡情民风。 山背后,是黄土地上生息的人们安放灵魂的圣地。 2002年9月22日于新疆吐鲁番 作者简介:曹志佐,会宁县会师镇蒲杏村人,从教10年,转行行政当过宣传干事、县委秘书、从事过企业办公室工作。不惑之年辗转到新疆,与新闻工作结缘,当过记者、坐班编辑、编辑部主任,创办过官方新闻网站,后又归于办公室工作。新闻作品、新闻评论偶尔获得过行业级一等奖,荣膺过“功勋记者”“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爱好文学创作,偶有小说、诗歌、散文见诸报端。折腾半生,事无大成,无养家高超技艺,至今爬格子度日,虽穷不酸,一身骨头。
上一期: 平之 晨语
下一期: 莫言 漫长的文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