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乐直须年少 【朝中措 · 平山堂 欧阳修】

行乐直须年少 【朝中措 · 平山堂 欧阳修】

2018-02-08    08'29''

主播: 每天读诗词

857 25

介绍:
1056年欧阳修50岁,他的朋友刘敞(字原甫)出任扬州太守(宋朝无太守一职,相当于知州、知府)。八年前,欧阳修自己也曾在扬州担任过此职,期间还建造了文人雅士云集的平山堂。据说壮丽为淮南第一。堂建在高岗上,背堂远眺,可以看见江南数百里的土地,真州(今江苏仪征)、润州(今江苏镇江)和金陵(今江苏南京)隐隐在目。由于堂的地势高,坐在堂中,南望江南远山,正与堂的栏杆相平,故名“平山堂”。每当盛夏,欧阳修常和客人一起清晨就到堂中游玩,饮酒赏景作诗。 因此,在饯别刘敞的宴席上,欧阳修作了这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词。为什么说是别具一格的送别词?因为自古送别多离恨,不是执手相看泪眼的不舍就是知与谁同的愁闷,但这首词却没有这些离愁别绪,反而塑造了一名儒雅潇洒的“文章太守”形象,表现了词人豁达洒脱的真性情。 上阕“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视角几经转换,景色层次十分丰富。“平山栏槛倚晴空”是词人仰观平山堂的视角,平山堂高踞山石之上,仰视而去,平山堂与晴空相倚,破空而来,奇雄开阔。“山色有无中”则是直接从唐代诗人王维《汉江临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取意,描述词人从平山堂向外远眺看到的情景。因平山堂地势高,从堂中望去,远处的青山历历在目,似乎与堂檐齐平,平山堂也由此得名。接着词人的目光从远处回到近处,落在了堂前垂柳之上。这是一处细节描写,“手种”似乎很随意,实则充满了词人对扬州生活的怀恋。在古代,垂柳象征着相思,早在《诗经·小雅》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不过在这里垂柳虽表达了词人对扬州生活的怀恋,但没有如此伤感的意象。反而“别来几度春风”一句,潇洒的将欧阳修那种家长式的关怀和洒脱的性情浸染了出来,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 下阙,“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是全词的中心。写的是送别对象刘敞,简单几笔勾勒出了一位性格豪爽,才华横溢的太守形象。《宋史·刘敞传》记载说,刘敞曾坐在马上起草诏书,才思敏捷,一挥而就。词人对他很是钦佩,所以称其为“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进一步刻画刘敞形象,豪迈之意尽显。 最后两句“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欧阳修因为国事操劳,加之身体多病,早就白头,虽才知天命,却也老来自怜,感慨时光易逝,自己不再是当初洛阳花下客了。所以在宴会上也劝刘敞及时行乐。词写到这里,并没有让人沉郁无助,反而有如饮甘霖般的畅快。欧阳修不仅在文章、诗词、历史方面成就极高,在朝为官也是兢兢业业。所以此处或许深意刘敞外任期间要及时立业。 欧阳修是千古伯乐,在北宋仁宗时期提拔了大量能人志士,奠定了北宋的文化繁荣。他与苏轼也是师徒关系,在欧阳修致仕回颍州后,苏轼、苏辙曾拜访过这位恩师,那时候欧阳修已经离去世还有不到一年,离别前欧阳修将文坛之事托付苏轼,苏轼接连跪拜两次,告别恩师。 欧阳修离世七年后,苏轼再次经过平山堂,为了缅怀恩师,写下了《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