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毕业季: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2019-07-02    10'00''

主播: 每天读诗词

4701 34

介绍:
六月,是青春的季节,是离别的季节。高考的硝烟刚去,离别的脚步就近了。 高中生,十八岁的青春年华,以两天考场上的奋笔疾书作别。如今成绩公布,三年最难熬的日子已成过往,但书桌上堆得厚厚的卷子、寝室熄灯后悄悄打开的台灯和曾经互相倚靠过无数次的走廊栏杆…都悄悄镌刻在了记忆中。 大四的学生收拾包袱告别四年的校园时光或初入职场或继续深造,离开的时候,身后的一扇扇门虚掩着。曾经笑过、闹过、狂奔过的走廊此刻静悄悄的,回过头这里的一切像是第一次带着行李和万千情绪刚来到这里一样,只有尘埃和记忆还在空气中飞舞。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那些少年和青春时光。还记得高考结束的那个晚上,如释重负的自己,走在街上,看着路灯下自己的影子,在嬉嬉闹闹中不断地被拉长和缩短,在对未来的憧憬中,那时的我们还不懂得什么是别离,以至于不会去珍惜相伴时的相视一笑、更没有去珍惜与老师、同学郑重道别的机会。 后来,我们都经历过很多很多别离,有的留下一句波澜不惊的“再见”,也有的默然消失,只留下一个沉睡在联系人列表的头像……路灯下的自己,在不同的路口总会遇到不同的人,我们一起看着地上拉长的影子而欢笑,而过了这个路口地上的影子就在不断地缩短,走着走着欢笑变成了沉默,当影子缩成一个点时,我们相拥告别,只剩下自己在被泪水模糊的灯光中独自前行。 毕业了,面对离别,除了散伙饭上的相拥而泣,我们总会在朋友圈或微博上留下的一段意味不明的文字、或者一张模糊的图片,以此告别青春、告别同窗。聚散离合,相逢无期,其中况味,自古以来都在触动着我们的情感神经。也正是如此,古代诗词中的离别聚散之情,跨越千年,今日仍能成为我们与之共通的瑰宝。 说起送别友人的诗篇,最先映入你脑海的是什么呢? 我最先想起的,是那首小时候不知其意时便能背诵的《赠汪伦》。 这首诗简短易懂,短短四句,就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送别图景。 后人考证,这位汪伦先生应该是李白在游玩途中结识的当地友人(也有说是他写信邀请李白来家乡游玩),因此这份离别在山水美景、游玩之乐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豁达。 没有寻常的扭捏不舍,诗人大笑着挥别旅伴,开始下一段奇遇。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自然,不是每段离别都这般轻松,在只有马上相逢传纸笔的年代,离别意味着长久的相隔与思念。自然,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诗仙的潇洒肆意,一首《送沈子归江东》,写出王维的细腻与深情。渡口冷冷清清,渔人(这里指船夫)将船划向远方(江东),而这艘船上正是诗人还未离开便开始思念的友人。诗人一腔深情无处寄托,只好放飞想象宽慰着友人,也像宽慰着自己,这种极其克制的抒情让全诗显得哀而不伤,十分耐人寻味。 送沈子归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这一段别离的诗中人选择淡淡相别,另一段离情的主角却将这份难过直书。 同是唐朝的大诗人,感叹时事、心系黎民的白居易用最凄切的词语成诗,怕是依然书不尽离别的苦楚。 秋风萧瑟,凄然相离,亲爱的友人啊,请不要再回望我了,我们目光相接一次,我便肝肠寸断一回。 这首诗放大了离别中悲痛的成分,也因这种直白而显得格外打动人心。 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在离别真正到来之前,彼此还在陪伴的我们,很多时候都是有恃无恐的,可风月不系人情,还没准备好,分别的日子就来了。 吃完最后一餐散伙饭,第二天便陆续有人离去,或许害怕面对最后的告别,在酒浓睡梦中醒来,便悄然离去了。 而转身掩门的瞬间,便泪眼婆娑,别了我的朋友,别了曾经的岁月。 最怕离歌想起,无法割舍,只能用手抹掉眼角泪水,头也不回,背着行囊渐行渐远。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送别是诗篇里永恒的主题,友情,也是诗人们生命中的重要部分。然而,正像我们都曾经历,或都在经历的,在演绎自己人生的路上,我们终要面对许多朋友的离去,经历许多遗憾、许多不舍、甚至许多痛苦。但就像友谊曾经为生活点缀上的璀璨光芒一样,在这杨絮不再纷飞的离别之际,愿每份离别都能被妥善安放,每段友谊,都能在回忆里地久天长。 最后,与大家分享一首来自王昌龄的七言绝句。谁说离别一定要无比伤感呢?“云雨相同,明月共睹“,愿君此去,一路安好!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