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汉柔情、稼轩在中秋在想什么【中秋元月 辛弃疾】

铁汉柔情、稼轩在中秋在想什么【中秋元月 辛弃疾】

2020-09-28    06'52''

主播: 每天读诗词

952 4

介绍:
一年一度又中秋,在时光的轮转里,我们经历过无数次聚散离合,可不管走到哪里,每当这个时节,共望一轮秋月,总是让在外的游子燃起思乡之情。中秋佳节,阖家团圆的日子,我们中华儿女的先民早就在这一天寄予了团圆之意,这一天回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膝下,要么夫妻情侣团聚,都是那么美好而和谐。 说起中秋,诗词必然被提起,有唐朝名相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有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管哪一首,都能让人多巴胺上升。那中秋之夜的辛弃疾会是怎样一番心情呢? 一剪梅·中秋元月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应该是正在江西上饶隐居,他为什么要隐居呢?其实这要从他南渡之后说起。辛弃疾从小出生在山东济南,那时候金人已经占领了山东,他从小看着金人是如何欺辱汉人同胞的,所以长大后本该拿笔杆子的他,参加了抗金起义,而且一上马就有万夫莫当之勇,称为起义军中的掌书记,有勇有谋。当他得知叛徒张安国杀了起义军领袖耿京之后,他率领50余人,冲入数万人的军营,直取张安国首级,威震一时! 不久南宋朝廷听到了辛弃疾的故事,便向这位年轻人伸出了橄榄枝,年轻的辛弃疾便南渡来到了临安。本以为来到朝廷就是找到了希望,找到了报国抗金的希望,但朝廷想的并不是那样,只不过想借用辛弃疾那股抗金的精气神而已,并没有打算真的收复失地。就这样辛弃疾先后辗转于湖北湖南,却始终找不到用武之地,抗金无望! 于是他在江西安抚使任上的时候,在上饶带湖找了一个安静的农田,建了农舍,开始了闲居,从此他自号“稼轩”。报国无门不如归隐田园,身披官府却不能实现收复故土的愿望,与其如此煎熬,倒不如解甲归田的好,就这样,一个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山东人,在江西安顿了下来,最后也在这片土地上故去。 所以就这样,在中秋之夜,辛弃疾,抛却他词人的身份,他只是一个有故乡回不去的游子啊!面对这轮圆月,此刻他想起了山东老家,那熟悉的家乡气息早就深入骨髓,永远不会被忘却。本以为朝廷会支持自己的想法,怎奈主战派无用武之地,北望故土,只能徒然兴叹! 于是他在江西安抚使任上的时候,在上饶带湖找了一个安静的农田,建了农舍,开始了闲居,从此他自号“稼轩”。报国无门不如归隐田园,身披官府却不能实现收复故土的愿望,与其如此煎熬,倒不如解甲归田的好,就这样,一个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山东人,在江西安顿了下来,最后也在这片土地上故去。 所以就这样,在中秋之夜,辛弃疾,抛却他词人的身份,他只是一个有故乡回不去的游子啊!面对这轮圆月,此刻他想起了山东老家,那熟悉的家乡气息早就深入骨髓,永远不会被忘却。本以为朝廷会支持自己的想法,怎奈主战派无用武之地,北望故土,只能徒然兴叹! 在这个月圆之夜,已入中老年的辛弃疾,一个人端起酒杯,想起早些年的中秋,在军营中,桂花入酒、秋月入酒,是多么恣意的人生。如今呢,他登楼而望,本是祥和的中秋,在他眼里却是满目凄凉。“云湿纱窗,雨湿纱窗”,中秋之夜没有圆月,只有云和雨,只有无尽的遗憾! ​ 中秋之夜,辛弃疾看不到圆月,更看不到北归的希望!“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多想到天上问一问天公,可惜啊,路太远、信难通达!栏杆拍遍又如何?朝堂之上那群衣冠楚楚,腰大臀圆的求和派能听得到吗?回首屋内,满堂烛红,蜡烛燃尽了,人也老了,只能装作从容,饮下这杯中秋思乡的酒! 如今我们国家富强,交通便利,想家了可以请假或在节假日回去看看,可那时候的辛弃疾呢?故土已经被金人占据,南渡之后再也没有踏足过故乡的热土,临终前还在喊着“杀贼!杀贼!!”生于盛世,当不忘历史。中秋佳节即将来临,祝愿在外游子平安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