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永不退缩的钢铁斗士(一)

韩愈:永不退缩的钢铁斗士(一)

2020-10-06    13'08''

主播: 每天读诗词

911 7

介绍:
唐,贞元十一年,28岁的韩愈很焦虑。 自己进士登科有三年了,却仍无一官半职在身。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房租欠下几个月了,信用卡也早已刷爆,今天又是这个月第三次被宰相家的门卫轰到大街上了。 看看身边的同龄人,比自己小四岁的刘禹锡已是太子校书,小五岁的柳宗元也已入职秘书省。自己却仍是穷愁潦倒的布衣一枚,怎不令人忧急如焚? 失魂落魄地走在帝都最为繁华的东市大街上,耳边尽是骡马鼎沸,老幼喧呶之声,目及则一片市井纵横,万瓦鳞次之象。一瞬间,韩愈忽觉凄苦之感从未如此深重: 偌大一个长安城,千门万户,竟无我韩退之立锥之地…… 正恍惚间,突听一阵马蹄声响,几名锦衣差人疾驰而来,为首者高声喝道: 金吾卫奉命护送祥瑞之物入宫,闲杂人等且速避让,如有冲撞,无可轻恕! 人群由是仓皇避让,且个个低眉垂首,莫敢逼视,深恐得罪了官家,横生枝节。唯韩愈在推搡拥挤中倔强挺立,横眉冷目: 哈,所谓的祥瑞之物竟不过是两只白羽禽鸟而已,却得如此声势! 心下忿然之际,手持金丝笼的差人正纵马从其身旁掠过,笼中的两只白鸟神态倨傲地对着韩愈一阵叽叽喳喳,仿佛也在讥笑着他的落魄: 你个loser,不服憋着! 韩愈怒了。 回到城郊简陋的出租屋,他大力挤出最后几滴墨汁,执笔狂书,洋洋洒洒写下一篇《感二鸟赋》。中心思想基本可以概括为“世道变坏,是从人不如鸟开始的”—— 文中历陈自己“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却“曾不得名荐书、齿下士于朝,以仰望天子之光明”的辛酸历程,对比二鸟“惟以羽毛之异,非有道德智谋”却得以“蒙恩而入幸”的鲜明反差,大泄胸中孤愤。 然而,短暂的创作快感褪去后,强烈的无力感却潮水般涌来:是啊,文章固然写得痛快,可又能改变什么呢?自己明天依然要卷起铺盖滚出长安…… 没有谁,会在乎一个弱者的愤怒。 长安的最后一夜,韩愈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望着屋顶破洞外的点点星光,他不懂上天缘何要对自己凉薄至此: 28年来,自己有哪一天不是在艰难困苦,贫贱忧戚中苦苦煎熬? 自发蒙读书以来,无日不兢兢业业,焚膏继晷,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然旅食京师十载,却依旧投靠无门,仕进无路! 自忖不曾行差踏错,人生却为何从无转机?! 明日无功而返,将以何面目去见含辛茹苦的老嫂子?又该怎么迎接一向对自己崇拜有加的侄儿韩老成的殷殷目光? …… 五内杂陈,纷乱思绪中,往事随同夜色将韩愈紧紧包裹。 768年,韩愈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官宦世家。 远祖虽也不乏封侯拜相之能人,但到了爷爷、爸比这两辈,已然官小名微,家世衰落。 大家都知道,唐代门第观念十分严重,比如姓李的无一例外都说自己是陇西李氏(李白、李贺、李商隐),姓杜的则一概讲自己出自京兆杜氏(杜甫、杜牧,不过这两位是名副其实)。 而中唐的一众诗人,家世普遍都比较一般。 为了不给科举考试以及婚姻仕途扯后腿,刘禹锡谎称自己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白居易则认秦国大将白起做祖宗,纷纷往自己脸上贴金。 韩愈也没能例外,说自己出身昌黎韩氏,所以人称韩昌黎。 其实在我看来,比起这些虚无缥缈的郡望头衔,韩愈家世中更值得骄傲和显摆的显然应该是以下信息——韩氏家族曾和李白有过密切交集。 是的,你没看错,我说的就是盛唐一哥:李-太-白! 至于具体是何交集,且让我们一起回到公元757年。 话说这一年,咱们的爱豆李白同学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因报国心切加入永王幕府而不幸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惨遭牢狱之灾。在流放夜郎前,他曾在武昌短暂逗留。 而当时的武昌县令,正是韩愈的父亲韩仲卿! 彼时韩愈爸比即将期满卸任,因在职期间政绩卓著,新上任的县令及当地民众便力邀李白为其作碑文一篇,以记功德。 啧啧,这咖位。(想当年,我们李大哥那可是专门为玄宗、贵妃写诗填词的顶级御用文人啊!) 在这篇《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中,李白描绘韩仲卿在任期间: 当地的民风是“惠如春风,三月大化”;治安方面则是“奸吏束手,豪宗侧目”;经济民生上更是“此邦晏如,襁负云集”,以至于短短两年间,当地人口激增三倍…… 整体对韩愈老爸的功绩赞(吹)扬(嘘)的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不遗余力了。 这已经足够令人艳羡了对不对? 可人老韩家和李白的交集却远不止此! 韩愈的二叔韩云卿和李大哥竟然还是一对喝酒撸串,亲密无间的好基友!至今,《李太白文集》中还躺着三首李大哥写给韩云卿的诗。 三首啊!亲们! 李大哥给爱他胜过爱自己的子美弟弟写的诗也不过就三首而已啊! 我们再来看看诗的内容: 《金陵听韩侍御吹笛》 韩公吹玉笛,倜傥流英音。 风吹绕钟山,万壑皆龙吟。 王子停凤管,师襄掩瑶琴。 馀韵度江去,天涯安可寻。 你看看,李大哥笔下的韩愈叔父风流倜傥,雅好丝竹,与放浪形骸的李大仙十分登对。 (杜二甫:尼玛,写我是“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写人家就是“韩公吹玉笛,倜傥流英音”,宝宝的心好痛……) 后来分别之际,李白还为韩愈叔父准备了最爱的月下饮酒趴: 《送韩侍御之广德》 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shì]酒与君倾。 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 关系可以说是很铁了。 想想吧,假设刘禹锡、白居易等中唐诗人能有机会见到李白,哪个不得恭恭敬敬地做个揖,然后无限仰慕地喊一句:前辈,久仰哇! 可我们韩愈同学不一样,人家是可以撒娇地摇着李白的手,亲昵地来一句:李叔,伦家真的好喜欢你的诗哦! 啧!啧!啧! 看到这,有没有对韩愈油然生出一股羡慕嫉妒恨的情绪来?! 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老韩出生时,李白已抱月而终六年了,他根本没机会一睹诗仙风采。 列位看官可能要问了:那想必韩愈应该经常会缠着家中长辈讲述太白蜀黍的故事吧? 遗憾的是,就连这项福利,韩愈同学也没享受到…… 在唐宋八大家里,说韩愈是才华最高的,可能有人会不服(眼瞅某个眉州人的粉丝要闹事),但要说老韩的命是最苦的,却绝对毫无争议—— 其出生不到两个月母亲就去世了,不及三岁,老爹也撒手西去。 此后,他由年长自己三十岁的兄嫂抚养。虽比爹妈是隔了一层,但毕竟是亲哥亲嫂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小韩愈就这样在兄嫂的庇护下安然成人了吗? 不存在的。命苦NO1你以为随便说说的?! 十岁那年,厄运再次降临。 哥哥韩会受被诛的宰相元载牵连,被远贬韶州刺史(今广东曲江,即盛唐宰相张九龄老家),结果抵任后不足两年,便因忧愤过度而亡。 至此,韩愈骨肉至亲凋丧殆尽(双亲及三个兄长全部陨殁)。唯一能相依为命的就剩嫂子郑氏和侄子韩老成了。 与寡嫂孤侄万里跋涉,历尽劫难,好不容易扶柩返乡后,本想依靠河南老家祖上的一点田产过活,偏逢中原战火(藩镇混战),一家老小不得已又避走安徽宣城。 老韩的整个幼年就这样不断地在悲伤和辗转奔波中循环度过。在后来为侄子写的祭文中,我们尚可一窥其当年的孤苦境地: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祭十二郎文》 你看,父母兄长全挂了,子辈的就剩自己,孙辈的就剩侄子韩老成,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其嫂经常搂着幼子,指着韩愈,不无凄楚地说:老韩家的香火,可就剩你俩了呀! 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了,这是一篇……祭文。 是的,你没猜错,后来就连相依为命的侄子也走在了老韩前头,壮年而亡。而当时韩愈还尚未出人头地,也就是所谓的没让侄子过上一天好日子…… 哎,命苦到这份上,真的是黄连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