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惆怅: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 李商隐】

感时·惆怅: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 李商隐】

2020-11-26    13'26''

主播: 每天读诗词

817 7

介绍:
8感时·惆怅 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往事”有一种奇怪的魅力,无论它是甜蜜的还是悲伤的,在敏感的人看来,同样是不堪回首的。悲伤的往事自不必说,而甜蜜的往事因为被时光抛弃了,没办法重新经历一回,所以也让人不堪回首。李商隐的《锦瑟》就是这样一首感叹流年、追忆往事的诗,传达出了复杂而难以言表的情绪。 ●艺术有没有高低之分 在历代所有的诗歌中,《锦瑟》即便算不上最让人捉摸不透的一首,至少也是其中之一,并且,在所有让人捉摸不透的诗歌当中,它是当之无愧最能激发人们解读兴趣的一首。在进入正题之前,请你先考虑两个问题。第一,艺术形式到底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比如音乐、诗歌、绘画,哪一种更高级?第二,当你郁积了很多情绪想要释放或者渴望共鸣,你觉得哪一种艺术形式才是最贴心的呢? 或者说,你最容易被哪一种艺术形式打动? 在美学的范畴里,这个问题还真有答案,那就是:音乐是最高级的艺术形式,其他艺术形式如果想做出高级感来,就有必要向音乐靠拢。这个道理可以有很朴素的解释:艺术能打动的是人们的情绪,而情绪是没有内容的纯形式;同样,音乐也是没有内容的纯形式。彼此高度相似的纯形式最容易产生共鸣。人们听音乐的时候,常常兴起茫茫百感、千头万绪,而到底感受到了什么却说不清楚,这些成百上千、成千上万的情绪远远超出了语言和图像的承载能力,既丰富又微妙。 我们用语言来表述情绪,粗略可以划分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就是七情六欲当中的七情。如果细分下去,比如喜可以分为 狂喜、欣喜,还可以和“惊”合成为惊喜。每一个细分的类别还可以继续细分,以至无穷。而人们很少会对同一件事只产生单一的情绪, 或者说,人们的每一种情绪都是无数种细小情绪的混杂,并且还会不断变动。那么,怎样用有限的语言把无穷而复杂的情绪表达出来, 这就需要让语言超越表意的层面,不但要像绘画一样营造形象的场景,还要像音乐一样用毫无意义的音符拨动心弦。在唐代诗人当中, 乃至在历代诗人当中,在这条路上走得最远的人就是李商隐。李商隐是一个远远超越了时代的诗人,又因为其他诗人(包括宋、元、明、清的很多诗人)都没能超越李商隐所超越的时代,所以他们才会对李商隐的诗歌绞尽脑汁,却始终抓不到要领,也才有了“一篇《锦瑟》解人难”(王士禛《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这样的局面。 ●《锦瑟》是无题诗吗 《锦瑟》是一首好诗,这是公认的事实,但到底好在哪里,就众说纷纭了。如果要问这首诗到底讲出了什么意思,该怎么归纳它的中心思想,那就彻底让人抓狂了。但你可以这样去想: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有什么中心思想呢?当你知道它也叫《命运交响曲》的时候,你也许会说它在表现人对命运的抗争。但假如作曲家不给你标题,只叫它《第五交响曲》的话,你还会这样总结吗?想通了这个道理,你很容易就能接受这首《锦瑟》乃至李商隐的各种同类诗歌了。 诗题里的锦瑟是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瑟是它的本名,之所以称为锦瑟,是为了形容它的做工精美。由此可以推断《锦瑟》是一首咏物诗吗?也许是,也许不是。如果说它不是,理由很简单,这首诗的题目就像李商隐的一贯做派一样,只是截取了第一句诗的前两个字,本质上等同于无题。如果说它是,从全诗上下文倒也能解释得通。北宋诗人黄庭坚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就连他也看不懂《锦瑟》的含义,于是虚心去向苏轼请教。苏轼下结论说,这就是一首咏物诗,因为古书上说过,瑟这种乐器有四个调子,分别是适、怨、清、和,这不正是《锦瑟》这首诗讲的内容吗? 如果取这种解读路径,那么前两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便是描述有五十根弦的瑟的形制,接下来的四句诗分别表现适、怨、清、和这四种调性。这种解释当然也能成立, 但即便李商隐本人真是这么构思的,这首诗的实际魅力也已经大大超越了作者的意图。 ●不落实处的写法 这首诗从一个毫无道理的问题写起:锦瑟为什么有五十根弦呢?为什么不是三十根弦或者六十根弦呢?平时不会有人去问这种问题,凡是相沿成习的事物,大家都会日用而不知,根本察觉不到有什么奇怪的地方。而人一旦闲下来,开始胡思乱想,就会发现很多不言而喻的东西都很没有道理。比如人为什么要活着,时间为什么会流逝。“无端”是个很特别的词,它意味着突如其来的反思, 反思起“一弦一柱思华年”,每一根琴弦、每一根弦柱都让人想到逝去的年华,想到自己为什么不知不觉就活到了这个年纪,想到了曾经岁月里的一点一滴。 情绪因此变得紊乱,每一点每一滴都掀起了滔天巨浪。锦瑟的一弦一柱一定勾起了诗人太多回忆,但在万千往事涌上心头的时候,也一定无从讲起。被勾起的情绪波澜起伏,悲欣交集,如果非要去描述的话,那就让四幅画面交织起来好了。“庄生晓梦迷蝴蝶” 是《庄子》的典故,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之后,分不清到底是自己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自己,一切亦真亦幻,恍惚难辨。记忆里的旧事或者因为留恋,或者因为生怕碰到古老的伤疤,于是发生了各种扭曲,但一切的一切,“望帝春心托杜鹃”,那种一往情深、不死不休的情愫总是最真切的。 这里又用到了一个典故:望帝是传说中古蜀国的国君,名叫杜宇, 因为国破身死,他的魂魄化成了鸟儿,永远发出悲鸣,在悲鸣中吐出鲜血。人们称这种鸟儿为杜宇,也叫杜鹃。但李商隐并没有什么国仇家恨,他倾诉的只有“春心”。你应该还记得前边提过“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诗句,诗人一定有过深爱和诀别的经历,这种恨意,并不比国仇家恨更浅。 “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句里的沧海、月亮、珍珠、眼泪四个意象相互之间都有瓜葛 :传说海里的珍珠会和天上的月亮产生神秘的呼应,所以人们采珍珠要选在月圆之夜,这时候采到的珍珠才是最饱满的。珍珠从何而来呢?传说它们是南海鲛人的眼泪凝结成的。 “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是盛产美玉的地方。玉之所以会生烟,是因为古人相信天地间最珍贵的宝物和盖世英雄都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气场。虽然普通人看不到,但天资高或者修为深厚的人就可以看 到云蒸霞蔚一样的“气”,只要发现了“气”,也就发现了宝物或者英雄。“珠光宝气”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恰好“沧海月明珠有泪”讲的是珠光,“蓝田日暖玉生烟”讲的是宝气。 《锦瑟》传递出来的珠光宝气没有半点华贵的感觉,只是很美,很朦胧。清冷月光下的大海, 泪水凝结成珍珠 ;温暖阳光下的玉山,氤氲中孕育着宝石。这样的意象,很像是那些值得缅怀的岁月,像庄周梦蝶一样亦真亦幻,又像杜鹃啼血一样悲伤入骨,不知不觉凝结成了几行诗句。 你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放弃一切理解,直接感受这几句诗里的神秘意象和动人的音色。你会发现“庄周”两句是近景,是细节, 是局部,而到了“沧海”两句,好像镜头一摇,忽然推向远景和广角。这个时候一定唤醒了诗人很多具体的回忆,但他连一件事都没有告诉人们,只是把回忆时产生的复杂而难以言表的情绪几乎原封不动地传达给人们了。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些情绪的话,那就是“惘然”。“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可待”就是“何待”,或者“不可待”,这是古汉语的特殊用法,意思是说,如今追忆往事倍感惘然, 但这种惘然的感觉并不是如今才有的,早在那段感情发生的当时就已经生出惘然之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