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送别,一般都会选在长亭作别,要么折柳相赠,要么长亭把酒,这种传统延续千年,到现在交通通讯发达之后,我们似乎忘记了这种古老的送别方式。那么长亭代表了什么含义呢?古人又为什么喜欢长亭作别?柳条又蕴含了什么样的寓意?今天通过李白一首非常经典的送别诗,解锁这两个历史文化知识点。
诗仙李白最为出色之处便是可以将自己内心最为真实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寄托于诗篇当中,当然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李白最为经典的送别诗,这一首诗不仅感情真挚动人,而且里面包含了古代送别时的两个重要意象,是必读经典。但是诗人创作这首诗篇的时间我们已经很难考证,据相关人士猜测,这首诗应该创作于公元749年,那个时候李白恰好漫游金陵之时,随之便创作了这首诗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好好地欣赏一下这首诗篇吧。
《劳劳亭》
唐代: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出川后,顺着长江漂流和漫游,也结交了很多有位青年和意气相投的知己,所谓出门靠朋友,对于李白而言,出川之后无亲无故,朋友的关怀对他来说太重要了。此时在诗人李白的心底里,天底下最为伤心之处也就是这个送别的劳劳亭了。就连春风都会刻意停留感受离别之时的痛苦,一点都不着急催促着柳条儿赶紧发芽。
诗中所说的劳劳亭位于今天南京市西南侧,为古代送别之时的场所,那一年诗人正好游览于金陵,路过此地便有感而发,随之便创作了这首诗篇。
这是一首送别诗,在我国古代诗歌的历史长河当中,从送别描写到折柳,再从折柳描写到春风的诗篇,并不是十分地常见,在杨巨源的《折杨柳》诗中,我们便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在我们看来这不就是我们所要看到的离别方式吗?诗人描写之处也具见巧思,但李白的这首送别诗篇,则更显惊奇。
诗人李白巧妙地将联想和奇想结合在了一起,诗人因为在送别友人之时杨柳还没有发青,所以便没有了折柳这一思想,因此诗人随之便想到这应该是春风故意不打算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不让柳条发青最为真实的原因,还是心里深知离别之时的痛苦之情,根本不忍心诗人折柳送别友人这一幕发生。
我们从诗人的构想上来说,这应该是诗人在联想当中掺杂着奇想,而从艺术手法上来看的话,更是诗人运用了托物言情、移情于景的艺术手法。把本来无情的春风描写得有知有情,给予春风一种人格之美。
古代送别,喜欢在长亭之上,所以十里长亭、劳劳亭等都在诗词中成为了送别的代称,为什么呢?其实古代有驿站制度,所谓十里长亭,就是十里地一个亭子,原本是供驿使和马匹乘凉休息,古人赶路也是习惯以长亭为路标,所谓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所以古人朋友之间送别也往往发生在长亭之中,在长亭之中把酒而别,目送朋友远去成为一种独特的感情寄托。
而柳条呢?柳有“留”之意,所以折柳送别表达了送别之人对远行人留恋之意,希望他留下来,另外,柳树其实生命力非常强,随便插一株柳枝在土壤里面就会发芽,所以折柳的意思也是希望远行人在他乡能够保持身体健康,毕竟平安健康才是一直以来最真诚最实在的祝愿。
回到这首诗中,李白的这首诗篇并不仅仅因为送别友人才想到要去折柳,更是因为杨柳此刻还未发芽抽条,便可以成功地躲过离别之时的痛苦。而面对劳劳亭,李白却又陷入了离别之苦,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可能就是这送客的劳劳亭了吧,古人一去,千山万水很难再见面,所以上半句直抒离别之苦,下半句却接春分不遣柳条青来自我安慰,更让人动容,不愧是浪漫的诗仙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