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文艺大师NO.06 沧海遗粟—郭沫若故居镇馆之宝

四合院里的文艺大师NO.06 沧海遗粟—郭沫若故居镇馆之宝

2016-12-11    04'48''

主播: 耳朵里的博物馆

109 6

介绍:
“沧海遗粟”木匣:郭沫若故居的镇馆之宝 在郭沫若故居的第二展厅,也就是主院的西厢房里,有一只没有油漆的日本式木匣。木匣大约有30公分见方,外表颜色很深,岁月辗转,木质呈棕灰色。乍一看却看不清字迹,走到近处才看见上面“沧海遗粟”四个楷体字。别看它毫不起眼,就是这只木匣却在70多年前让整个中国学界感到振奋。木匣里曾经装有九种甲骨金文等古文字著述的手稿,是郭沫若流亡日本期间的学术研究的精华。 我们都知道郭沫若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怎么又成了古文字的研究专家了呢? 原来,在大革命失败以后,郭沫若按照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指派,隐姓埋名和家人一起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流亡生活。 郭沫若到达日本后,经常受到当地警察的严密监控。这种情况下,郭沫若蛰居家中,埋头研究,从自己幼年喜爱的历史学入手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于1930年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这本书给学术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人们惊讶地发现,昔日扬名文坛的诗人,又在史学界名满天下。   在研究中国历史的过程中,郭沫若对传世文献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他要寻找第一手资料,就是那些未被后人加工过的、确实足以代表古代的原始文献资料,于是他开始了对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在日本朋友的帮助下,他读完了东京图书馆与东洋文库中甲骨文、金文的全部著作。郭沫若为了识别和研究这些深奥难解的文字,他刻苦钻研,即使发着高烧,仍然不肯放下手中的笔。 1929年,他完成《甲骨文字研究》一书,这是他为探讨古代社会的实际而进行古文字研究的第一部著作。在随后的几年里,《两周金文辞大系》、《金文丛考》、《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石鼓文研究》等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一部接着一部问世,使古文字学权威们也感到是不可理解的奇迹。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郭沫若决定秘密回国。为了避开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视线,他暂别妻小,只随身带了一支钢笔,便离开了日本。他在日本期间的大量珍贵手稿都留在了这只木匣里,放在日本。郭沫若以为没有希望再见到它了。直到1957年春,木匣才被友人送回到主人身边。郭沫若大喜过望,对此感慨许久,题写了“沧海遗粟”四个大字,并写下几行小字记述了木匣的辗转经历。 这个小小的“遗粟”是永远不会被人遗忘的。它是郭沫若在日本隐居十年学术生活的见证,它是郭沫若爱国主义情怀和科学精神的展现,更是郭沫若留给祖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们在郭沫若故居徜徉,感受那里的一草一木,一房一厅,感受那些时代的文化奋斗。尽管他已经离开我们有三十多年了,但是他的精神还在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人生是短暂的,但是人生赋予生命的文化精神却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