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是怎样炼成的NO.04 袁隆平

科学家是怎样炼成的NO.04 袁隆平

2017-01-05    07'15''

主播: 耳朵里的博物馆

109 5

介绍:
听天杰哥哥讲科学家们的故事(四) 非常农民 袁隆平 亲爱的大朋友小朋友们,欢迎关注忆空间,这里是耳朵里的博物馆,我是科技发烧友,天杰哥哥。上一期咱们讲了地质达人李四光的故事,在这一期中,咱们继续讲讲大科学家们的小故事。 今天,天杰哥哥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同学们长大了想干什么呢?有的说,想当一名医生,有的说,想当一名法官,有的还说,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但是,有没有哪位同学梦想着成为一名农民?今天,天杰哥哥就带大家走进中国最优秀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听听这位“农民”的小故事。 1930年的秋天,在北京协和医院的产房里,小袁隆平降生了。在从医院回家的路上,袁隆平的父亲特意安排人力车穿过天安门广场。小袁隆平离开医院,睁开小眼睛看到的是就是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城楼,这雄伟的城楼为小袁隆平进行了第一次文化的洗礼。 袁隆平在高中毕业之后,面连着高考的抉择。他的父亲希望他能学习政治,将来成为一名大人物,但袁隆平却十分喜爱农学。 在一次跟父亲的交流中,父亲问他:“隆平,你未来的志向是什么?” “我想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回答的很干脆。 “你想成为一个浑身庄稼味儿的学者?!”父亲反问他。 “试想一下,这人世间倘若没有庄稼味儿,而只充斥着铁血味儿,硝烟味儿,该多可怕啊!” 这句话让父亲一愣,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好吧,你想学农就学农吧,其实…学农也不错。”显然,这位开明的父亲同意了儿子的选择。 和前几期的科学家们不同,袁隆平并没有出国留学,而是前往重庆学习农业。学成毕业之后,袁隆平虽然很想留在重庆的农业研究所,但是只有深入农村,到农田里去才能真正的了解农业,最终袁隆平来到了作为在深山地带的安江农校,成为了一名农校教师,开始了为之奋斗一生的杂交水稻培养事业。 袁隆平本来选用的是优中选优的办法。他讲种子种下去,认真观察每一株水稻的成长,有一次他眼前突然一亮——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这株高大挺拔的水稻,宛如一亭亭玉立的美丽少女,袁隆平发现了他,如同发现了一座金矿,真是快活极了!他将这株水稻结出的170粒种子精心收集起来,第二年满怀希望地种在了土地里面。然而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培育出来的后代,却长的七长八短,居然没有一株能赶上它的前代。袁隆平失败了。 就在袁隆平失败后不久,1959年,这个全国人民战栗的年份,连续三年的全国大饥荒出现了。在那个以瓜菜充饥的年代,学校划给袁隆平一块山坡作为种菜的田地,他才得以安然度。有一次,袁隆平在家里煮了一小盆红薯和一小盆白萝卜块,他和邻居将那盆红薯吃完之后,打算讲白萝卜留下作为晚餐,结果以为饿得浑身浮肿的学生闻“香”赶来了,还没等学生开口,袁隆平忙说“你来得正好,快帮老师吃掉这盆萝卜!”“谢谢老师,那我就不客气了!”一句话说完,这位学生向老师鞠了一躬,便坐了下来,对着炉子上那盆萝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一盆并没有什么调料的煮白萝卜一会儿就被吃了个精光。看得袁隆平目瞪口呆。袁隆平噙着眼泪说“这孩子饿得好苦啊!”正是这三年饥饿的经历,让袁隆平更坚定了自己的目标,要研制出高产水稻,让全国人民不再挨饿。 经历了失败的袁隆平开始改变思路,将其他植物和水稻杂交培育,希望以此提高水稻的产量。一种种植物,一遍遍尝试,年复一年的辛勤耕耘,带给袁隆平的却是一次次失败,水稻的产量一直在二三百斤上下浮动,没有变化。每当他想要放弃的时候,那个狼吞虎咽吃白萝卜的身影就浮现在了袁隆平眼前。不行!不能放弃!我必须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坚持了整整十四年之后,袁隆平终于培育出了产量超过500斤的水稻,杂交水稻成功了! 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一时间,各种荣誉和奖项纷纷向袁隆平飞来,而他却不为所动,继续在田间地头辛苦攻关,向更高的产量进军。三十年的辛勤耕耘,已经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再次将水稻的产量提高到了2000斤,和研究之初的水稻产量相比,提高了整整十倍!这是以前的人们想也不敢想的啊! 就在今年夏天,已经86岁高龄的袁隆平爷爷再次刷新了自己的记录,将水稻的年产量提高到了3000斤,再次震惊世界! 好了,袁隆平的故事讲完了,同学们又在李四光的身上学到什么呢?快给天杰哥哥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