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恐慌真相!

疫苗恐慌真相!

2016-03-24    07'39''

主播: 明君.

1921 100

介绍:
 昨天,“疫苗”在朋友圈的刷屏,来了两波。先是一篇《疫苗之殇》,让3年前的报道重回视野,20个孩子“因疫苗致害”的照片,触目惊心;再是《每一个文盲都喜欢用“殇”字》和《“疫苗之殇”是胡说八道》,针锋相对,指出前文中的一些纰漏。科学认识与恐慌情绪、道德反思与监管追问、观点撕裂与共识凝聚,关于事件的讨论、舆情的分析,一时间聚讼纷纭。   毋庸讳言,这一波关于疫苗的舆情,是建立在近日关于非法经营疫苗的新闻之上的。不可否认的是,案件中的非法疫苗或是未能冷藏储存,或是属于临期疫苗,这些都有可能导致疫苗失效。但失效疫苗并不能等同于“假疫苗”或“毒疫苗”,简单把失效疫苗对应于网络红文《疫苗之殇》描述的家庭悲剧,过分渲染悲剧和悲情,难免会被认为缺少基本的科学知识与理性态度,更可能导致非理性恐慌情绪的蔓延。可以说,厘清失效疫苗与“假疫苗”或“毒疫苗”的不同,是我们认识这次事件的逻辑起点,不能因为疫苗失效,就产生传播失控。   然而,这并不是要否认失效疫苗的负面影响,它造成的伤害或许没有“假疫苗”或“毒疫苗”那么大,但是“失效”一词本身,已能说明问题。因此,当“科学的知识”消除了无谓恐慌,更应用“权威的真相”来疏解普遍焦虑:非法疫苗究竟会流向何处,又会有多少家庭受到影响?   事实上,公众担心疫苗失效,更担心道德失序与监管失灵。从经销商到制药企业,从接种单位到疾控中心,少数人为了追求利益,把儿童的健康与家庭的幸福当做谋取非法利润的代价。而在疫苗的生产、销售与接种过程中,到底存在怎样的监管漏洞,是否存在监守自盗的利益合谋、官商勾结的黑箱操作?问题的出现正是改革的契机,不仅要严肃追责涉事药企或公职人员,更要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监管制度,这样才能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 而那些散落各地的失效疫苗,又能否在疫苗监管问题上成为改革的推动力量?与此同时,社会公众也不要因此就对疫苗产生“妖魔化”的偏激认知,儿童如果不接种疫苗,将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说到底,疫苗失效了,但情绪不能失控,而权威更不应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