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季-第三十九期-欲将血汗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第七季-第三十九期-欲将血汗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2020-08-05    14'30''

主播: 长春工大时光与心灵

710 3

介绍:
长夏漫漫,荷月已至。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赵金龙。今天,我们聊一聊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 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煇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之后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 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政治风云变幻,世事翻覆莫测。朝廷党争愈演愈烈,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李清照被迫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 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然而“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逃亡途中,他们所储存的图书文物散失殆尽,赵明诚也不幸感疾,卒于建康。巨大的痛苦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 李清照的一生命运坎坷,早年生活优裕,晚年漂泊无依。她遭受一次次的打击,颠沛流离。却依然心系天下,正如“欲将血汗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