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偏差行为目的】
当孩子感觉到父母和家庭的尊重和接纳时,孩子有安全感和资格感,可以满足心理需求;当孩子感觉到父母和家庭的肯定和接纳时,孩子有成就感和价值感,可以满足心理需求。当孩子心理需求获得满足时,孩子不会出现任何偏差行为;当孩子的心理需求未被满足时,孩子会出现偏差行为的方式来提示家长,我们所创建的教育教养环境给到孩子的心理营养不够,生命能量不足,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养方式。
孩子偏差行为目的是:
1、获得注意:当孩子的正向行为不能获得父母的肯定、欣赏时,当孩子经常得不到父母高质量的陪伴时,当孩子经常得不到父母的积极关注时,孩子会因为心理需求未被满足,而出现心理营养不够,生命力不足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孩子会出现一些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健康问题和关系问题。而往往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父母会给予孩子关注,心理学称之为因问题获益。
2、争取权利:如果父母未经学习成长,父母会认为问题出在孩子这里,父母会继续采取原来的教育教养方式和态度,对孩子实施更加严格的控制,孩子的偏差行为就会从获得注意发展为争取权力。
3、寻求报复:如果孩子到了争取权力这一步,父母依然不参加学校和成长,父母依然认为是孩子有问题,父母依然采取之前的教育教养方式和态度,那么孩子的偏差行为会发展成为寻求报复。
4、自暴自弃:如果孩子到了寻求报复这一步,父母依然不参加学习和成长,父母依然认为有问题的是孩子,父母依然采取之前的教育教养方式,那些主动型的、能量高的孩子可能会选择离开家庭或者在心灵上远离父母,因为他们要做自己。
孩子出现的偏差行为,都是无意识的行为发生,这和父母选取的教育教养方式,及父母创建的教育教养环境息息相关。
———追梦读《家庭教育指导师》(20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