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的自我开战 00 导读-张德芬

灵性的自我开战 00 导读-张德芬

2016-04-10    31'01''

主播: 自由自在陈小鱼

178 14

介绍:
前言导读 一本兼具麻辣灵性理论和实操灵修工具的好书 身心灵作家 张德芬 杰德·麦肯纳的第一本书《灵性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出版之后,得到了很多热烈的回响。原以为这是一本比较冷门的书,因为它基本上是“反灵修”的,我担心会引起灵修人士的抗拒,没想到,更多人是张开双臂欢迎它。我想,或许很多在灵修道路上的人是真的想看到实相、真相,而不是光想要拿“爱与光、和平与安宁、慈悲与奉献”来掩盖一些令人不安的事实吧。 而2013年11月在中国内地,杰德第三本书《灵性的自我开战》出版了。顾名思义,这就是一本会引起更多争议的书(原书名为“Spiritual Warfare”,直译的意思是“灵性战争”,而“灵性”与“战争”根本就是两个反义词嘛)。作者在书中的麻辣程度加重到令人捏把冷汗,他痛斥一些灵修界的怪现象,我也在被骂的行列中,但我不得不承认,他所说的,真实与正确的成分居多。 中文版之所以会先推出他“灵性开悟三部曲”的第三本,而把第二本放在后面才出,主要是因为第三本的口味比较重,真的非常好看,精彩万分。对我个人来说,它像一枚震撼弹,完全动摇了我的灵性观点和世界。而且,他在书中详细说明了“祈祷”和“显化”的差别,指出心想事成的真正境界和到达的方法:“宇宙给的,就是你想要的,那么你想要的,宇宙就会给你。”这正是大多数读者心所向往的! 杰德这次在书中再次强调,灵性开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只是假我(我执)的彻底消融。但在灵性市场上,有太多宣称自己已“开悟”的大师。我同意杰德的说法:“没有任何领悟、洞见或顿悟能在一瞬间将假我扫除殆尽,凡是自称瞬间觉醒的,其实正是最深陷于幻觉的人。”这些大师也许有很好的领悟——宇宙智慧的大门在某个瞬间为他们开启——所以说得出舌粲莲花的法与道,但他们的我执还是非常强烈,强到他们自己的眼睛都被蒙蔽得看不见了。 杰德形容得很好: 我的前债券经纪人有超过30次直接与神之心智结合的经验,但如今他只是个一般人,过着推销产品与往返于上下班路上的平凡生活。所以在我看来,假如这个状态无法恒久持续下去,那它应该什么狗屁都不是,只能算是游乐场里的一项设施罢了。 他在本书中再次深刻描述我们每个人都深陷我执牢笼中的状态,更可怕的是,我们都是眼睛闭起来,自愿被囚的——被自己的无知和恐惧所奴役,无法逃脱。他说:“很少有人能了解何谓天堂与地狱,他们让自己在地狱里腐烂,却从不明白活在天堂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世间没有任何自由比得上挣脱我执的束缚,然后与当下如是(what is)和谐共存。”多么一针见血的说法啊! 他也指出,由凝固的情绪能量所形成的硬壳,是阻碍我们获得自由的最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必须敲掉这些硬壳,方法就是:“我们应该解除所学、放下、简化。我们以为自己的目标是要成为某个人物(become someone),但唯有当我们什么都不是(become no one)时,宇宙才会属于我们。”这个时候,就是他说的,我们会与宇宙同频共振,然后自然而然就能心想事成。 接下来,他提到了“祈祷”(pray)和“显化”(manifestation)的不同: 祈祷具有特定性。你想要某些事物,便开口要求,但显化并非针对特定目标,它不只是关于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跟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做事的方法、你是谁,以及你在世间如何做人处事有关。显化是关于如何塑造梦境状态,以及在自我与非我毫无缝隙的汇流处自在生活。它消除了做梦者与梦境之间的界线。你不只显化出一辆车或一双新鞋子,也显化了自己,其余的一切会自然且轻松地随之展现。 我们一直误以为心想事成就是用心去想、去发愿、去祈求,这是很大的谬误。心想事成的前提是,你要消融自我和无我之间的分隔,活在一个融合的状态,成为一个人类成人(他在书中多次提到)。那么,当你想要某件事情发生时,就去采取行动,然后宇宙就会回应你。杰德说:“你展现了明确的意愿,不只透过言语或想法,而是透过行动。当我们这么做时,宇宙很自然地就会比平常更柔软,开始重塑自己来顺应我们的需求,反之亦然。当自我与非我之间那个被感知到的分界开始消融,这个情况便会发生。” 他在书中也用了很大的篇幅帮助我们检视自己的人生到底是不是我们选择的,或我们想要的。他建议大家要去重整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为自己划清界限,而不是透过别人来决定、选择,或是任由二手资料操控我们,把我们变成自动化模式下的机器:“是谁刻意选择被锁链绑住?是谁选择了婚姻、养儿育女与事业?是谁自愿在消费社会债台高筑,浪费自己毕生劳动的成果,沦为各种有形物质与企业的奴隶?是谁选择把闲暇时光都用来处理杂务、做家事与看电视?谁决定吃进有毒食物,住在充满中毒人们的有毒环境里?谁选择从出生到死亡都过着预先设定好的人生?谁选择进入这种悲惨、卑微又负面的梦境里?当然,这种单调沉闷、追逐物质的生活或许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如果我们真的有选择的话。但我们没有。这就是所谓的无意识:在梦境中沉睡。我们一头栽进已经为我们准备好的人生,就像小孩子早上醒来发现妈妈已经为他们准备好衣服。没有人真正自己做决定。我们不是藉由选择来过生活,而是按照既有的方式度日。我们扮演生来就要扮演的角色,并未去过属于自己的人生,而是丢弃了它们。我们之所以丢弃,是因为不知道还有更好的选择,对更好的选择一无所知,是因为我们从未探问。我们从未质疑或有所怀疑,也从未挺身抗议,从未画一条界线。我们从来不曾在年轻时对父母、灵性导师、老师或其他任何人,提出一个简单、诚实且直接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必须在其他所有问题提出之前先被回答:‘这到底是在搞什么鬼?’这样就足以让他们毙命。不需要动刀动枪,而是运用你的思想、诚实与率直就能办到。这就是你观看、你看见的方式,也是你画一条界线的方式。” 这一段读起来真是十分麻辣精彩,却也精准到位。我们从未质疑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不是自己选择的、想要的?我们是否一直在迎合父母、家庭、社会、学校的价值观和要求,却从未发现,这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有权利去选择、去决定?等到有了这个想法的时候,我们已经深陷其中,想要抽身而出,可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就像书中的丽莎一样。但是,知道自己被囚禁,就是迈向自由的第一步,永远不会太迟。 像这样的精彩段落,书中比比皆是。不过,在杰德嬉笑怒骂的文字当中,还是有非常具有建设性的主张和脉络可循。我可以归纳出他觉得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我思故我在。”这个“思”,不是胡思乱想的思,而且看起来跟很多灵修法门强调的“无念”抵触,但真的尝试去达到“无念”状态的人都会沮丧地承认,我们的脑袋无法达到无念,最多只是顽空。无念的状态是当我们明白一切,再也没有问题时,脑袋自然而然会安静下来,没有东西可以琢磨了。所以,杰德所谓的“思”,是他非常强调的独立思考,认真地张开眼睛去看,而不是听信专家、权威的话。他在第一本书中提到“灵性自体解析”,这是思考的工具,是可以解构一切谎言的工具,“灵性开悟三部曲”的第二本书里有一个详细的范例,介绍这个方法的整个过程。 此外,他在本书中还提到一个重要的修炼方法:纪念死神,也就是时时刻刻记得自己终究会死的事实。他说:“让自己接近死亡。每一小时、每一天,你都要让自己沉浸在对死亡有所觉知的心态中,察觉时间的飞逝、时钟的运行,察觉每过一天就消失了一天,你的每次呼吸都代表又少了一口气。要以星期或月,而不是以年为单位来计算生命,清楚地记录生命的流逝。每天早晨花一点时间沉思何谓拥有崭新的一天,将‘直到死亡降临,我们才如梦初醒’刻在浴室镜子上。对死亡的沉思、对自己必死这个事实的沉思,是真实且强而有力的静心。察觉死亡就是真正的坐禅,是普世的灵修方法,是每个人唯一需要且应该好好修炼的功课。所以,是的,你们应该尽最大努力把这种充满生命的觉知带入自己的生活中。当你看着钟表,坐下来享用食物,或者进入浴室时,都要养成思索死亡的习惯。每天花点时间单独散步,好好地思考可以活着、走路、看见、听见及呼吸的意义何在。这不是某种练习,不是某种你试图让自己相信的肯定信念,而是很真实的东西,是你所有思想与行为的核心。如果你知道自己明天会死,你今天会做些什么?然后,你干吗还不去做?” 有些人或许会觉得杰德的书过于黑暗、消极,但我个人不这么认为。他在光明的彼岸(因为他的眼睛打开了),看我们这些在黑暗中的人(因为我们的眼睛是闭着的),说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好听。但仔细探究,他的说法跟其他许多古老教派与典籍的教导其实并没有差别,只是他比较赤裸裸、血淋淋——因为没有经过包装,而且他没有在前面吊了一根胡萝卜诱惑我们,也没有承诺后面会给我们糖果吃。他说:“‘我们的共识现实其实是梦境状态’这份理解是无法被摧毁的。人生不过是一场梦,所谓的现实其实缺乏根基。由于你的眼睛闭着,所以会觉得不满意,但睁开眼睛的我却发现它是令人喜悦的、神奇的、荒谬的、互动性高、充满挑战、神秘、顽皮且短暂。你想要答案,但其中没有答案,只有信仰,而你若想觉醒,无论是在梦境状态之内或跳脱其外,信仰都不会是你的朋友,它们只会阻拦你。要求答案与解释是自我用来拖延的诡计,你可以停止这些我执的要求,融入这个你所归属之处,信任、臣服、放下。虽然你听不见,但有个时钟一直不停地滴答响,而你并不知道自己还剩多少时光。仔细倾听那个滴答声,游戏已经开始了,无论你是否参与其中。” 最后,他还提出一个灵修界很熟悉的练习法门:见证(witness),就是自我观察的意思。 “说到底,唯一的灵修练习就是观察:看清楚事物的真相。这就是灵性自体解析,一个帮助我们看清楚的工具,让我们的脑袋发挥到极致。在见证过程中,你要稍微保持距离,这样你就不只是在过生活,同时也能观察它。这不是像写日记那样的反思,而是在发生的当下进行,在每个瞬间。就像此刻,我坐在这儿跟你说话,但我也处于公正观察者的见证模式。我不完全是戏里的角色,也是台下的观众。我很清楚自己正在台上表演,而我有点疏离地旁观着自己的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