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七腊八

腊七腊八

2016-01-16    09'28''

主播: 玄久朗读

319 10

介绍:
作者:叶知秋 朗读:叶知秋 翻开日历,像掀开了陈年的旧锅盖,热腾腾、黄灿灿的粘豆包浮现在眼前。小小的我趴在低矮的锅台前,双手捧着碗,碗里放着一点点糖,眼巴巴地等着父亲把滚烫的豆包捡出来,放进我的碗里。那时的画面仿佛就是昨天,恍惚一瞬,永不再见。 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生活在老东北的人,都会记得这样的话。而在记忆里,腊七腊八,是带着年味儿和喜庆的一个节气,是一段温暖的岁月,一曲如歌的情怀。 小时候,腊八是有声音的,脚下咯吱咯吱的声响,至今萦绕耳畔。一个、两个、三个、一群孩子,走着、跑着,冻得似苹果的小脸蛋通红通红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寒冬腊月里伴着咯吱咯吱、咯吱咯吱欢快的步伐踩出一段无比美好记忆。 小时候,腊七腊八是有味道的。是杀猪的味道,啃粘豆包的味道。灶台上的大锅里热气腾腾地烧着水,猪撕心裂肺的狂叫后成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打菜。母亲把肉分割好,冻在外面那个天然大冰箱里。只有过年来了客人,母亲才把肉拿出来。 冻的杠杠硬的豆包,是进了腊月最好吃的零食。我总是偷偷地拿出来在手里互相敲着听着清脆的声响然后跑远,玩饿了边啃边来回换着手,不是因为烫是因为凉,吃到豆馅时,便添着豆包里的豆馅舍不得吃,唉..... 小时候,腊七腊八是有色彩的。满天飞舞着的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压下来,漫山遍野盖上厚厚的被子,房上,墙上、干枯的树上,一眼望出去,白色独占了这个季节,色彩也由此鲜亮起来。推开门一脚迈出去,雪没过膝盖那是常有的事呢! 小时候,腊八充满了艺术情怀。生活在东北的人,窗花儿,应该是记忆最深刻的。那时零下30几度的温度太平常了。住在土坯房里,火炕的热气和屋外的严寒成为鲜明的对比。每当夜晚房间里没有了暖意,寒冷的冬便在玻璃上画上各式各样的窗花儿。有的像树、有的像叶、还有的像花儿,有时窗花儿是厚墩墩雪状的,有时候薄薄淡淡的,还有时候是透明的,漂亮极了。而我,总是边欣赏美丽的窗花儿,边在没有窗花儿的玻璃上,哈出一个透明的洞来,从这个洞里望出去,盼呀盼呀,终于盼着父母出现在视线里。有时候父母回来晚了,我就在美丽的窗花儿旁边,随便拿点什么,照着窗花儿的样子,画起来。 记忆里,那时的冬天虽冷却是美的,美多了却不懂得欣赏。忽不知哪天醒来,外面已经是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了。房前屋后,大树、小树、哪怕是屋后一棵细细的草都穿上了白色的厚厚的外衣。细细的枝条撑起厚厚的雪松,风一吹便颤巍巍的飘落起雪花儿来,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落在地上,落在我的身上,落进我的心里。 明天又是腊八了,尽管冷,也不会再有以前的寒冷。父亲的狗皮帽子上、胡子上、眉毛上的霜花儿,只是陈年岁月里的一种怀想,一种留恋。远去的时光虽然已经很遥远,有时却似曾是昨天。如今,腊八不再盼着杀猪,也不盼着过年。生活的味道和年味越来越淡。暖冬的变化里再也看不到晶莹的树挂,窗花儿也只是儿时最美的童话了。 扯下日历,耳边又想起:“小孩儿小孩儿,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儿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