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又叫“春贴”、“门对”或“对联”,是中国民间春节习俗之一。它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是汉语言独有的艺术形式。贴春联是华人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就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春联最早起源于桃符。什么是桃符呢?它是古人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写有传说中两位可以制伏恶鬼的神人“神荼”和“郁垒” 的名字,或者画上他们的样子,然后悬挂在大门两旁,这也就是中国民间俗称的“门神”。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在《元日》诗中写到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
而“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命令官员和老百姓在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穿便装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
目前世界纪录协会收录最早的春联作于公元723年,也就是唐代开元年间,它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该遗书记录了十二副春联,其中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八个字,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