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暮
.
诗:熊召政
曲:费一轩
.
这暮色,又被觅草的孤鹭剪乱
慵悃的舞翅抹暗了放倒的青山
借与晚风作韵的莲花
一支支,斜斜地簪出水面
朦胧,亦如湖空冰盘的姣美啊
清香与暮色揉成的江南
.
小舟从山浦中荡出了
桨影铺成的长廊,绿荷正自盈栏
栏外,视线停落的地方
曲曲屏山已不见浮动
船底下,游鱼戏逐的浮萍
却在将波浪的方向交换
.
【备注】
(1)周末读诗,这首《渔暮》,选自诗集《瘠地上的樱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3)赏析:诗人以浓郁迷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恬静闲雅的山乡渔暮图:夏日的傍晚,夕阳西下,远山烟霭四起,湖上莲花袅娜,随波轻漾,孤鹭低飞,一群渔民荡舟摇桨,捕鱼作业。诗题为“渔暮”,纳入诗中的物象都是和“渔”、和“暮”契合。诗分两节,前一节扣住“暮”,后一节关照“渔”,珠联璧合,推出《渔暮》。但两者又不是截然分开,而是在侧重中脉通峰连。如诗的起首一句,“这暮色,又被觅草的孤鹭剪乱”;“暮色”绘出首节诗(也是全诗)的景物色调,但那“觅草的孤鹭”,又分明暗示了与鱼有关,鱼,是鹭鸶,更是渔人捕获的对象呵!首节写水,写水上的莲花,写湖,写湖中的皎月,这水,这湖,正是渔人大显身手的赛技场地;写暮,而始终为“渔”做铺垫。第二节从诗人笔下涌出的景物几乎都是第一节已经出现过的景物的重现,但又不是重复,“青山”成了“屏山”,“莲花”成了“绿荷”。“水草”成了“浮萍”,诗人以一句“视线停落的地方/曲曲屏山已不见浮动”,点明了这些景物在暮色里随着时间推移的变化:暮色缓缓加浓,景色渐渐加深,以至在首节出现过的暗淡的“青山”在水中的倒影,在此刻已不见它的“浮动”——浓重的暮色剪断了视线。乍一看,诗人似乎还在渲染“暮”,其实,着墨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渔”,穿梭于画面的是渔人的“小舟”,这景物也是通过渔人的视线才发生效应的呵!——写渔,但却是以“暮”做依托的。诗人很注意从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宝库汲取营养,如诗中动词的活用,使山野风景情趣盎然,诗不写弥漫山岚的暮色渐次矇胧,而说暮色被孤鹭“剪”乱;诗不写倒映水中的青山在雾霭里变暗,而说孤鹭的舞翅“抹”暗了放倒的青山;开在晚风里的水莲在诗人的笔下是“借与晩风作韵的莲花/一支支,斜斜地簪出水面”。诗中运用了不少古色古香的词汇,如“慵悃”“簪”“水盘”(圆月)、“盈栏”“屏山”等等,使这一幅现代乡村风情画平添典雅、深邃的艺术魅力。此诗表现的是一种婉约、清丽的美,整个画面呈现一片宁静、安谧。但这并不是一个完全无声的空间。他不单单是让我们看到了画面上的一个个视象(这是主要的),而且不失时机地推岀了一个声音:“小舟从山浦中荡出了”!那“桨影铺成的长廊”里,回响起的应是一声声欸乃的桨声!这桨声,使《渔暮》的时空成为一个真实的空间。(戴达)
(3)赏析:在《渔暮》中,诗人以唯美灵动、诗意朦胧的笔触,将夏日傍晚渔人荡舟捕鱼的生活情景描绘为一幅恬静闲适、雅致明丽的田园水乡渔暮图。全诗分为两节,前一节凸显“暮”,后一节紧扣“渔”,而“暮”与“渔”并非生硬地相互隔离,而是自然衔接、珠联璧合,在脉通峰连的基础上各有侧重。“这暮色,又被觅草的孤鹭剪乱∕慵悃的舞翅抹暗了放倒的青山”,首句点明了薄暮时分的景物色调。“觅草”的“孤鹭”是渔民捕鱼的“媒介”,暗示了渔人在傍晚进行捕鱼作业的场景。“抹暗”一词抒写了暮色逐渐增浓的迷离感,呈现出光景流动的幻化之味。“借与晚风作韵的莲花”,洋溢着娉婷多姿、风华绰约之美,“晚风”吹过,馨香弥散,与“暮色”糅合,涌现出色香俱全的江南水乡娴静怡人的风情。第二节中的意象在第一节出现过,但并非机械地重复,而是显现随着暮色渐深,景物的色泽姿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青山”成为“屏山”,“莲花”变为“绿荷”,“水草”换成“浮萍”,这些景物名称的换用,同时透露出诗人驾驭语言的熟稔技能。“小舟从山浦中荡出了”一句点名了渔民摇桨荡舟,开始捕鱼。诗人没有简单地描写捕鱼的全程,却继续对暮景进行渲染,将迷人的傍晚作为画面的底色。绿荷摇曳、桨影洄漩、鱼戏浮萍,一系列动态的美景构建了暮色弥漫、清丽闲雅的水乡风情图。诗人注重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精华,为这首诗增添了婉约恬适的韵味。他为江南渔民的一个普通的生活片段润色,使之闪现出安宁静谧、深邃朦胧的艺术魅力。(张静)
(4)诗人简介:熊召政,男,1953年12月生于湖北英山,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湖北省文联主席,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中南政法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已出版长篇历史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历史札记、诗集四十余部。曾获全国新诗奖、湖北省屈原文学奖、湖北省政府图书奖、矛盾文学奖等奖项。
(5)封面来源于网络 。
(6)谱曲时间:202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