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下
.
诗:洛 夫
曲:费一轩
.
当暮色装饰着雨后的窗子
我便从这里探测出远山的深度
.
在窗玻璃上呵一口气
再用手指画一条长长的小路
以及小路尽头的
一个背影
.
有人从雨中而去
.
【备注】
(1)傍晚读诗,这首《窗下》,让人倚窗入诗境,心中意悠长……
(2)《窗下》是洛夫的早期作品,文字清新爽润,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运笔简练自然,却极具情境性和带入感,虚实相生、动静皆宜。读这首诗,你不用去揣测“窗”是否与温暖的家相关,“远山”“小路”是否象征着记忆、希翼或者精神家园。这首诗的魔力来自于那个沙画般的情境设置:“在玻璃上呵一口气/再用手指画……”这一充满童趣的动作,迅速将读者带入一个动态的不断延展的情境中。诗意随着手指的动作不断敞开并延伸,静态的平面变成了立体的画境:小路、背影、从雨中消失的人,仿佛小路伸向了远山,行人消失在小路。这本是雨水氤散了画面的现实场景,但读者已经越过实境的拘囿,在通往寂静与空无的小路上继续前行,自然抵达了对存在境遇的形而上领悟。李英豪曾指出,洛夫诗歌的特色之一是对“原始之存在”的侧重。《窗下》也在轻浅淡然的文字中,渗透着对存在的审视。这路、这人影,并非实有,而是由手指画出,瞬间可见又会瞬间消失,由无到有,又由有到无。这个过程如此简单,如此不经意,只是手指的轻轻勾画。这手指的隐喻功能远远超越了远山、小路和背影,它掌控着存在,是不被存在者知晓的神秘力量。短诗命名为“窗下”,是取其实景,更有强化审视与自我关照的命意。那远去的背影,是虚有的他人,也是被关照的自己。——潘桂林:《诗意的背影》(来源:《诗刊》2018年1月号上半月刊“读诗”栏目)
(3)诗人简介:洛夫,原名莫运端、莫洛夫,衡阳人。1949年赴台,后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1996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1954年与张默、痖弦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历任总编辑数十年,力倡超现实主义,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影响深远,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荷兰、瑞典等文,并被收入各类诗选。诗集《魔歌》被评选为台湾文学经典之一。因长诗《漂木》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先后出版有30多部诗集、7部散文集、5部评论集、8部译著。
(4)封面选自网友“列马革”的摄影作品《雨中曲》组照,小记:在雨天的街道寻找曼妙的音符,轻盈又充满律动感,是朝远方走去的背影,或是正朝你走来的脚步。其实美好的影像就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仔细体会,用心感受,抓住触动自己的那一瞬间,便是所有情绪。
(5)谱曲时间:202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