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年轻人想要成为的样子——vlogger@你好_竹子 | 虎扯电台

百万年轻人想要成为的样子——vlogger@你好_竹子 | 虎扯电台

2019-03-17    87'40''

主播: 虎扯电台

575 16

介绍:
你好,竹子。我喜欢你,竹子! 整整一天,我都在为如何给这篇文章开头而苦恼。把竹子的微博和公号内容再翻一遍,我终于发现,既然要写竹子,就很有必要以上面那样坦诚的、冲动的、直白的、和竹子一样热情的方式作为开场。 即使你说这样不符合报道的客观性、中立性……但是——“管它呢!” 看过竹子vlog的人,看到这句“管它呢”脑海中一定会马上出现蓝色头发的竹子,她抬起下巴在空中划出一道骄傲弧线,耳边响起她那独特的带着浓重鼻音的京腔,接着应该是一阵奔放的笑声。 北京女孩邵竞竹正在以@你好_竹子的网名、中国第一批vlog创作者的身份在中文互联网世界划出自己的一片领地。过去的32周,或者更长的时间里(竹子的第一支vlog上传时间是2016年3月),有250多万微博粉丝、14万B站粉丝以她周更的vlog和日常随笔为精神食粮。 年轻的姑娘们在她的评论区留言——“我想成为你。” 对于他们来说,竹子的vlog里有他们理想生活的样子,竹子本人则成了他们冲破日常生活的理想镜像,她那么真实,几乎触手可及,她又如此超能,照出你的拖延和迟疑。 vlogger 竹子 周三上午,北京春日典型刮着大风的晴天里,竹子手中举着的相机抢先她一步向我们“say hi”。 竹子已经逐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相机成了她手指上的延伸“器官”,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相机始终在场。每一个清晨,这个“器官”像一个脑电波闹钟,让她在“今天能拍点什么”的思考中清醒过来。 竹子有时在北京。或许拍的是与三两闺蜜的一次会面,她们探讨工作、美丽或者劲爆的两性话题;或许拍的是她刚来北京学汉语的英国男友不标准的发音闹出的笑话;或许拍的是自己如何在滑雪场跌跌撞撞然后最终有一天征服了高级道;或许拍的是她的妈妈马女士如何在她爸爸的指导下,学习尽量准确地发出“I want a handsome guy”中的“handsome”; 竹子有时在伦敦。或许会向你展示自己面对时差和装修双重压力下的昏昏欲睡;或许会带你去她留学时就常去的早餐店吃一次早餐;或许会带你去自己商业拍摄的场地一起勘景,在伦敦古朴的别墅里,她和你发出一样的惊叹:“在伦敦有这样一栋别墅得多少钱啊!” 竹子有时在别处。或许会拍下异国恋人久别重逢在南方,一次激越又难舍难分的旅行;可能是在海滩烈日下,一次让人肾上腺飙升的极限运动冒险;又到了新疆零下30度的雪山上,她拍下带着雪帽子的小木屋;而下一个画面,她也只是静静面对镜头,向你坦诚,“我现在最需要的是一次彻底的放松”…… 这是一条明线。随着坐标的不停跳跃,竹子把她的生活片段按自己的叙事方式排列在了时间轴上,从不生造,也没有预演,她的双城生活、自由的生活方式、独立恋爱主张和“非典型”的家庭相处模式,让她的内容从市场上干瘪的秀颜值秀段子的vlog中脱颖而出,始终趣味盎然。 人们乐意从竹子2017年夏天发起的“连续 vlog 31天计划”开始讨论这种趣味的源起,因为你几乎可以一眼从这个系列计划中看出这个女孩的核心特质——随时给自己按下开始键:看到加州的Youtube博主在做这样的vlog挑战,国内还没人开始?那我上!极强的行动力:这么有仪式感的挑战应该选个有仪式感的日子吗?不必,现在马上开始!享受与自己的对抗:因为知道自己容易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才更要做到连续拍31天…… 要真正理解竹子的趣味,当然还有一条暗线,那是与她的疯狂和快乐相匹配的经历。这部分,在vlog之外。 竹子成为竹子 竹子打开衣柜,把所有的衣服抱出来,搜罗一遍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再把它们统统塞进二手车的后备箱。关上车门,竹子与室友加速飞驰到伦敦的一个二手市场。那天,竹子的唯一目标就是卖掉尽可能多的东西。 英国研究生毕业后,竹子幸运地拿到了PSW签证,随即选择以婚礼短片拍摄为主要业务创业,坚持不问家里要钱。现在,她实在没钱了。 竹子站在作为摊位的后备箱前,开始手舞足蹈地吆喝,衣服最后卖了六七百镑,竹子高兴得不得了,“所以说再不济的时候,可以以这种方式撑一下。就像我说的,总是有办法的。” 如果说竹子有什么天生成为创作者的特质,那首先应该就是在这件事里,她身上体现出的极度的钝感与敏感并存,在如此窘迫的情形下,她始终表现出的是对处境的淡然,只放大那些绝处逢生的兴奋,然而她又对于其中的一件小事始终难忘。 那是一对黑人姐妹,她们看上了竹子的一条紫色连衣裙,站在裙子面前不停地砍价,“砍到二十五镑,然后她们出去找了一个取款机又取了一点点钱,最后把那件裙子买走的。”她们那又犹豫又渴望的样子印在竹子的脑海,“可能她们真的是也是跟我一样经济很窘迫的人。” 也正是因为对人类感情如此敏锐的感知能力,让竹子在第一次创业时选择了“拍摄爱情”。22岁,竹子用仅有的钱买了相机和笔记本电脑,开始自学拍摄、剪辑、上google做广告。强大的自学能力,是她成为优秀创作者的另一个特质。 英式、美式、希腊风格、印度传统风格、拉丁裔、犹太裔……各式婚礼拍了个遍,她跟着新人哭,上百次地经历“人生最棒的时刻”,从英国最底层一路拍到了富人区的私人派对。 可是突然有一天,竹子对于情感的敏锐感知又让她意识到,她该撤了。 “我经历过新人结婚后一年之后他们可能根本就不想要自己的视频,因为他们已经离婚了。然后我可能经历过,我拍阿拉伯的新娘,然后她再次来伦敦找我的时候,她老公就在旁边打电话,打给他第二任妻子。然后我经历过可能看上去非常非常甜蜜的一个排场,但实际上你看得到,新郎看那个新娘的眼神,他根本不爱她。”原来,对于两个真正相爱的人来说,婚礼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东西。 27岁的冬天,竹子花光了夏天挣的钱,不敢外出,只能在最便宜的超市买菜吃。她决定,就算还没想好未来要干嘛,但人生肯定不能再这样下去。 如今,当粉丝每每问起她是如何成功规划职业和人生的,竹子大概会马上想到那个最迷茫时的自己,事实上,没有人面对迷茫时可以胸有成竹地竖起一个理性的路标,竹子的办法只不过是在感性的指引下,走下去。 前些时候她还在随笔中这样写:“其实困惑的时候倒也不用停下来,去找三件你做不到的事情去做,局势也许会慢慢打开。” 随后,竹子拍各种主题的短片,也满世界跑做纪录片的电视主持人,把经历写成公众号,在自己的电台节目《喷嚏》里谈谈非典型女性的想法,每个尝试都是感性的驱使,最终竹子感到冥冥之中它们彼此成就了彼此,直到尝试拍摄vlog,这些经历沉淀出的能量发挥到了最大,竹子说要感谢那些年她晃荡的经历。 对于创作的热爱、对外界的感知能力、想做就立刻去做的执行力和认定了方向就想尽办法去精进去享受的能力,让竹子成为了今天的竹子,一个多重身份的创作者,一个不会停下的能量体。 竹子,不仅是竹子 有人说,竹子的vlog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让你看完之后马上燃起想要好好生活的动力。 但实际上,竹子带来的这种神奇力量,不止来自竹子本身,也包括围绕在她身边的一切。 有人喜欢她身边的朋友,一群和她一样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独立洒脱的女孩儿,2016年竹子写过一系列关于女性的人物报道,记录了这群活跃在不同领域的“有意思的女孩儿”,有人类学家、有女银行家、有放弃伦敦世界旅行拍摄的摄影师……竹子觉得,她们身上显示出的创造力,和一种对自己身份的坚定非常迷人,那时候,竹子的公众号就叫“女性力量”; 有人喜欢她的未婚夫,在竹子始终带着笑意的描述中,这个昵称叫Nad的英国男孩从小到大都是一个按父母期待生活的学霸、人生赢家,直到遇到了她,他像一个背着书包去考试的小男孩,一下被拐进了一个冒险乐园,他发现了人生的另一种活法,甚至向就职的公司申请了gap year,来到中国学汉语,竹子和Nad的相处模式,是相互依靠又相互独立的,他们珍惜能断断续续粘一起的时间,也在彼此忙碌时自觉隐身; 有人喜欢她的妈妈,马女士,一位除了数字上的年龄与年轻酷女孩没有区别的母亲,她们可以毫无遮拦地交流任何大尺度话题;一位以“再艰难的环境,我都会自己找乐子”作为生活态度的女性,她曾这样挺过两次癌症,竹子说她希望马女士有天能出本书,她也可以预见到,这本书能帮助到很多妈妈,但里面一定会充满歪理邪道。 结束对竹子的采访后,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个姑娘身上表现出的澎湃活力和天生自信来源于强大的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正来自以上的一切。 这份安全感使得她能够长期在一种稳定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中生活,使得她对于年龄、事业、爱情都没有巨大的紧迫感和焦虑感,或者说,这让她可以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失败,并平和地将这些失败收入囊中当做财富,再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别人。 竹子仍处在视频创作的上升期,每天笔记本上有十几项待办事项等待她一个一个地划掉,她在神采奕奕和灰头土脸里来回转换,她仍然有所坚持,比如要把团队控制在一个小的规模,不想让大家把她看作一个账号或者名人。她仍然在不停地学习,陈漫有次对她说,工作时会将自己调试成精密的机器,这让自认为偶尔也会情绪化的她很有收获。 未来的很多事情她已经做好了十足的打算,未来也有很多事情让她摸不清头绪。 开心的是,下一周我们又会在她的vlog里看见,她又是如何在自己生活的边界中任性试探。你好竹子,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