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读|《赶时间》(李开云)
一
小时候,一直不明白父亲种庄稼为啥那么赶,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在我看来,早两天晚两天无所谓,何必非得起早贪黑,像要与老天爷赛跑似的往前赶呢?
直到自己成了半个农民,我才领会到“赶”的重要性。
比如小麦和玉米,如果不赶在一场大雨前收回来,一年的辛苦就可能白费;如果不抢在某个节气前将种子播下去,作物的长势就可能很差。
面对庄稼,父亲有时候会非常和蔼,有时候又忍不住大发雷霆。我们都不知道他为什么喜怒无常。
我曾经发过一条微博:“如果我今天着急了、生气了,那一定是因为我没有按计划完成写作任务。”
我实在找不出着急、生气的其他理由。
现在回想起来,我今天的状态与父亲当年的状态何其相似!他当年因为庄稼没有及时播种或者收割而暴躁,也因为庄稼正好赶上时节有了好收成而倍感欣慰。
只是,当年的父亲从来不告诉我们这些,我们也无从知道他内心的想法。
播种,迟了不行,早了也不行。有一年,我过早地在菜地里撒播了菠菜种子,结果菠菜长出来后,气温一高便开花了。而开花,意味着蔬菜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有一年二月刚过,气温还很低,我就迫不及待地在地里种下了藤菜。后来这些藤菜几乎全部被冻死,偶有没冻死的,长势也很差,几乎到了颗粒无收的地步。
记忆中,种庄稼的父亲好像每年都在“赶”,就没有停歇的时候。现在想来,“赶”其实是人生常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辛劳,也感受到了喜悦。
二
很久不见李爷爷来菜地了。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意外在地里碰见了正在打理瓜苗的李爷爷。我问他这段时间到哪里去了,他笑呵呵地说:“回老家盖别墅去了。”
接下来,他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述他儿子在老家盖别墅的经过:“偌大一个山头,挖掘机不到半天就给挖平了。”言语之间,李爷爷满是喜悦和自豪:“现在交通条件好了,离公路不到70米,就是我家。”
看着李爷爷幸福的模样,真想找个机会去他老家看看。
听说我把种田的故事写成了一本书,李爷爷每次看见我,都会问一句:“书出来没?”我红着脸说:“出版一本书的时间很长,等书出来后,我一定送您两本。”有一次,他还特地拉着我的衣角,在我手心里写下他的全名:李清贤。
李爷爷从小在农村长大,年轻时在农村种地,如今人到晚年也不闲着。偌大一块菜园中,就数他种地最仔细。
然而,一向种地非常认真的李爷爷,面对一片参差不齐的玉米地也犯了愁。
这片地,明显有十几株玉米比其他地里的矮小。我还以为这些矮小的玉米是他补种的,谁知他告诉我,都是同时种下的。
我大惑不解:同时种的玉米,为何长势参差不齐,而且差异如此明显?
原来有一天下午,李爷爷正在给玉米施肥时,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他不得不丢下十几株还没施肥的玉米,匆匆忙忙地走了。
原计划第二天就来施肥的李爷爷,没料到接下来几天竟然下起了绵绵细雨。等雨过天晴,李爷爷来到地里一看,顿时傻眼了:剩下那十几株没施肥的玉米,明显比其他施过肥的玉米矮了一大截。
李爷爷一边责怪自己没有施完肥就走,一边亡羊补牢,急急忙忙地给剩下的那十几株玉米补肥。然而,无论他怎样补肥,那十几株玉米苗就是迟迟长不起来。
有个星期天的早晨,李爷爷站在他的瓜架下,望着玉米地,感慨地说:“人生最关键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年轻的时候赶不上,此后无论怎么努力都白搭。”
李爷爷的话令我想起小时候跟父亲一起下地种田的情景。那时父亲总说:“可别糊弄了庄稼!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只要你勤奋,这庄稼就不会亏待你。”细想,种庄稼和人生的打拼是一样的,你挥洒了汗水,才会有胜利的果实。大学毕业那年,我拼命地想在城市里找一份工作。没有钱,没有家庭背景,没有关系,我只能比别人更卖力、更勤奋。勤奋,是我通向城市唯一的敲门砖。最困难的时候,我曾在深夜独自走了八公里路才回到住所,因为身上穷得连坐公交车的一块钱都没有。即便这样穷困潦倒,我也依然执着向前。
现在,我常常想起父亲说过的话,觉得这城市就跟父亲的庄稼地一样。人生紧要的就是那几步,如果赶不上,就会相差很远。而努力了,必然会有收获。“赶”是一种常态,它没有终点。
(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南山有我一亩田》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