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的诞生》龙建雄

《意义的诞生》龙建雄

2022-07-29    06'45''

主播: 如妈

97 1

介绍:
每日一读|意义的诞生 作者:龙建雄 昨天,陪女儿去游泳馆的路上,我开车,她看书。 忽然,女儿朗读出声音来:“人,长时间盯着一个东西看,于是意义就此诞生。” 手握方向盘,目视前方,我呵呵呵地笑,问女儿:“这话谁说的?”她大概看着入迷,没有搭理我的话。 前一段时间,我看书比较少,写的文字也不多,尤其是走心的那种自己很满意的文字更少。再前一些时间,几乎每天我都会在朋友圈发点偶思偶得,两三句话,或是三五行字一段文字,还取了文雅别致的一个统一标题叫《混思录》,意即是说,大脑混沌的情形下,一时一思的小记录。每回发过朋友圈之后,引来好多点赞,这种被认同的获得感,让我觉得坚持每天写一写这件事情做得非常有意义。这在我看来,一个人食得人间烟火,做一份自己选择的工作,在公务繁忙,私事琐碎之中,捋一捋自己的经验,思一思得与失,理一理进与退,这过程是蛮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应验了那句“我思,故我在”。 不过,慢慢我发现,朋友A君好像很少点赞;朋友D君很直爽,当面夸我写得好,但也悄悄告诉我,他一般情况下不点赞;那个时常点赞的朋友C君,最近不知怎么了,会给我们共同朋友B君点赞,但对同一时间发朋友圈的我却“视而不见”;朋友F君更是“潜伏”深,如果不是你主动“艾特”他,他仿佛人间蒸发一样…… 渐渐地,我反思自己,是不是发得太勤,打扰了大家?要么,是不是有些过于张扬,话题缺失娱乐性和幽默感?……于是,经这么一番自我分析和评估,很快,我在心里郑重地提醒自己,除了转载发表文章的链接或是截图到朋友圈以外,其他只字不发。说来也甚是奇怪,如“温水煮青蛙”一般,我记录自己所思所悟的“激情”也就此“躺平”了下来,“三天可见”渐变成了三天难得一见。敲电脑键盘的次数少了以后,似乎带动连锁反应,我那堆砌文字的习惯也就此慢了下来。 家里书柜里有一本《我心归处是敦煌》,老婆和孩子看过之后极力给我推荐,并且告诉我樊锦诗教授被大家亲切誉为“敦煌的女儿”。上个周末闲来无事,便好好地翻阅了全书。樊锦诗用八个字形容自己一生所从事的事业,“简单相信,傻傻坚持”。在她的眼中,敦煌是自己一生的宿命,“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从决定进入敦煌那时开始,她就与敦煌生死相依,从未离开。樊锦诗说:“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话语朴实,不平凡之中显现她普通人的伟大。2019年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颁奖现场这样评价她:“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我被樊锦诗的故事深深震撼。相信和坚持,前者是信念,后者是行动,搭配上“简单”和“傻傻”二词作为前缀,立刻让“相信”二字显得纯粹、明净清澈,给“坚持”两字标注刻度、苍劲有力。一个人,能够忍受住眼皮底下的各种利益诱惑,能够经受孤独与单调的种种磨炼,能够不为世俗眼光和流言蜚语而放弃,任世事千变万化,我有“择一事终一生”的毅力,这种人生气度绝对非同凡响。樊锦诗先生用“简单”和“傻傻”有谦虚之意,无不彰显她修身做人的大功夫、大格局、大情怀。这其中便是她独有的静气、定力、涵养、果敢。 对比自己搁浅下来的每天写一写,我羞惭不已。一个作者,喜好文字,亲近文字,慢养文字,敬畏文字,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写作,戏称“码字”也罢,投出去发表,拿出来在朋友圈晒一晒,都是在一笔一画记录人生的行思录,亦是在慢慢收纳岁月和时光的痕迹。我曾说过一句“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时间才有生命力”,至今在众多文友的文章里流传,那篇文章也因此成为多家杂志的刊首语。我汗颜,因为自己的目光短浅和心胸狭隘,差点轻易放弃喜欢的文学世界。其实,作者“卖弄”文字,像高三考生不停地刷题一样,是苦功夫,更是使巧劲,以此换来优秀的作品接受社会大众的评判和挑选。 回想起女儿朗读的那句话,是谁说的已经不重要。对于我来说,这句话存在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意义本身。或许,女儿不回答我,也是有意义的,尽管她可能真的没有听见我的问话。 (原载于2022年7月21日《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