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乡愁说煎饼(竹泉村 • 临沂赛道)
散文|尚红云
煎饼,具有浓郁齐鲁特色的地方食品,提起它,大家还会不约而同想起山东名吃:“煎饼卷大葱”,左手拿煎饼,右手挑起一筷子用肉丝炒的辣菜疙瘩咸菜,再夹上一段葱白,撒上一层芝麻盐,双手紧攥,一口咬下,足足过一把口瘾。到沂蒙山旅游,各个景点都有沂蒙特色煎饼,小米、玉米、高粱、小麦、地瓜等等材质,顾客根据口味随意挑选。来沂蒙山不品尝煎饼那可真是一大憾事,很多游客临走时都捎带几箱作为纪念品。
早些年的沂蒙山区,鏊子是世世代代农家必备的生活用品。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个个都有自己的绝活,或针线活做得好,或做饭手艺精,女孩子不会读书写字不要紧,家务活做不好找个如意郎君可就费点事了。煎饼关乎着一家人的温饱,会不会摊煎饼,手艺精不精,曾经是婆家考验儿媳妇的“规定科目”。
那时家家都有很简陋的锅屋,相当于现在的厨房,四周用青石板干垒,上面用麦秸遮苫,俗称“团瓢”。寒冬时节或刮风下雨的日子大多在锅屋里摊煎饼。家里的女主人前一天就把地瓜干或玉米端到石碾上压成半成品,回家用大泥盆泡一整晚上,第二天早晨鸡叫头遍就开始起床推磨。家境殷实的掺点玉米,一般人家就只有地瓜干了,磨成糊状后,有的人家喜欢放在桶里发酵一会儿,如果是夏天,发酵时间长了会发酸,好处是从鏊子上往下揭很容易,但酸煎饼吃多了,胃里反酸,容易落下胃病。

记忆中,鏊子煎饼有两种摊法,想摊得薄一点,就在石磨上多磨几遍,尽量将粮食碾精压细,调成糊状,用勺子转圈倒在鏊子上,再用专门的竹篾子来回刮均匀,这种煎饼多数为走亲戚或男人去外地出工而摊,毕竟家里有个手巧媳妇在外人面前脸上有光。还有一种摊法是糊子磨得较粗,少量水调和,双手团成圆球状,在鏊子上转圈滚动,利用鏊子的热度把糊子黏住,再用竹篾子刮匀,这样摊出来的煎饼厚而硬,吃起来比较费力却很实惠,一张煎饼卷上大葱咸菜就可以填饱肚子,这样的煎饼适合自家吃,天长日久,个个磨出了一口好牙,都说牙好胃口就好,的确如此,生活虽然清汤寡水,乡亲们却健壮如牛。
战争年代,石磨石碾那悠长的“吱呀吱呀”声回响在沂蒙山的崇山峻岭、村落家院,为支援人民子弟兵打胜仗做出了特殊贡献。当时蒙阴县烟庄村六位只有十八九岁的姑娘媳妇,在男壮劳力都离开村子支前后,发动妇女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有一次,部队急需给养,她们筹集粮食5000斤,连夜推磨压碾摊煎饼,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任务。在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中,烟庄村的乡亲们在六姐妹的带领和组织下,共为部队烙煎饼7.5万公斤,筹集军马草料1.5万公斤,洗军衣85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被陈毅将军誉为“沂蒙六姐妹”。如今在烟庄村的六姐妹故居,仍然摆放着两盘立下赫赫功劳的石磨老碾,好像在诉说着过去战火硝烟的艰难岁月,也昭示着如今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和弥足珍贵。
现在的沂蒙山煎饼,可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只能裹腹的粗糙食品,乡亲们瞅准商机,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增加花样品类,五谷杂粮一应俱全,陆续添加了柿子、栗子、南瓜等具有乡土味的特色煎饼,还作为地方特色产品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舌尖上的中国》,沂蒙山腹地的椿树沟因为是拍摄地已成为火爆的游客向往之地。
但是把沂蒙山煎饼和世界名画“莫奈的牡丹”、“梵高的向日葵”、“达利的玫瑰”联系在一起,你能想象到吗?是不是风马牛不相及?而一名沂蒙女儿就靠灵巧的双手用煎饼活灵活现地把五幅世界名画展示给世人。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首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上,蒙阴县常路煎饼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海霞制作的煎饼花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并通过中**体惊艳了全世界。前不久,徐海霞又带着她精心制作的煎饼花,赴京城参加了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等党和*****亲自参观了展览。
徐海霞曾经是一名下岗职工,2006年开始学习摊煎饼,她和丈夫买回设备,白天拜师学艺,晚上揣摩习练,慢慢摸索出了门道,摊出的煎饼因口感好广受好评。随着技术日臻娴熟,徐海霞决心探索创新新产品。蒙阴是蜜桃生产大县,号称“中国蜜桃之乡”,如何推出更加**养生、更具沂蒙特色的煎饼,徐海霞不停地在琢磨、在钻研,经过一遍遍探索、实验,第一张黄桃煎饼终于成功了,嚼着香喷喷的美味煎饼,徐海霞喜极而泣,丈夫赵健也被妻子的执着打动了,全力支持妻子研发新产品。夫妻俩陆续又开发出黄桃系列产品,既保留了黄桃果汁中富含的营养成分,又弥补了黄桃保质期短的缺陷,拉长了黄桃产品的产业链条。
新产品一投入市场,他们的煎饼就被客户大为青睐,一间小作坊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2015年,常路大嫂煎饼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徐海霞担任总经理,购进了先进设备,又陆续研发了五十多个品种,产品分为粮食类和果蔬类两大系列,蔬菜类的胡萝卜、芹菜、地瓜叶、甜菜根等,水果类的黄桃、火龙果、樱桃、蓝莓、香蕉、芒果等,应有尽有,许多品类在行业内属于首创。走进徐海霞的产品展厅,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时尚小煎饼配上环保透明的包装,不但使人食欲大增,更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艺术色彩的享受。

徐海霞的五彩煎饼火了,天天顾客盈门,网络销售更是供不应求,很多顾客拿着煎饼爱不释手,纷纷夸赞这像花儿一样的煎饼怎么舍得吃呢,敢于标新立异的徐海霞心里又一次被触动了。正巧临沂市煎饼大赛要在蒙阴县举办,徐海霞决心创出花色,力争在大赛中夺冠。曾当过绢花工人的徐海霞灵机一动,煎饼也可以做成花啊!她为自己的创意欣喜不已,立即跑到花店悉心观察各类鲜花的颜色形状,回来就盯着煎饼仔细揣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煎饼不同于布料,太软不成型,太硬又容易折断,必须掌握好干湿度才行,经过无数次的操作实验,终于恰到好处地找到了诀窍。虽然煎饼大赛因为疫情原因被取消,但一朵朵五彩缤纷、栩栩如生的煎饼花却成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用大米、火龙果、甜菜根、青苹果、蝶豆花等为原料、各色煎饼制成的花朵,穿插成花篮、瓶插、盆景、花束等形状,花团锦簇、争奇斗妍,在徐海霞的“煎饼花”产品展厅里,仿佛步入花卉世界,只见百花吐蕊、千姿百态,真伪难辨,令参观者叹为观止。所用原料全是用纯天然、无任何色素和添加剂的绿色食品加工而成,就连粘花的糊糊都是由糯米和土蜂蜜熬制而成,既能赏心悦目还能大快朵颐,祖祖辈辈一日三餐的普通煎饼,在徐海霞的手中摇身一变就变身为美丽可爱的“花仙子”。中央电视台《味道》栏目慕名来蒙阴拍摄了煎饼花,从选材、磨糊一直到制作,全方位地展示煎饼花制作过程。
从战争年代沂蒙人民节衣缩食,用煎饼供养子弟兵打胜仗,到今天成为百姓舌尖上的美食,煎饼的华丽变迁诠释见证了沂蒙人民在**富民政策指引下,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五彩缤纷的煎饼花,更是映照着新时代沂蒙老区的好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美好,越过越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