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读|手扶橘树,能不思屈原?
作者:支禄
远远地,山坡上像一个人站着;等走近,一棵橘树蓬勃而上。青枝绿叶间藏着的红果,让山河多几分庄重;袅娜如云的橘香沿江而过,如诗魂背着天空奔赴远方;叶子哗啦啦响着,是在朗诵《离骚》还是吟唱《天问》……
九月,一个个黄澄澄的橘子挂在树上像一只只小灯笼,阵阵和风送爽,立马变成金色的海洋。天下的大事已经一目了然:《橘颂》里的那棵橘树一蹦子跳出来,不停地摇曳,山河之上,诗意盎然。
为了看一眼橘树,前天,在千里迢迢的新疆,今天,风尘仆仆站在树下。年少时,语文老师讲授《橘颂》,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至今欲罢不能。课讲完,缭绕余韵不知拨动了刘一鸣大脑里的哪根弦,忽地举手:“老师,你见过橘树吗?”
个个一头雾水,然后哄堂大笑。语文老师惊得半天合不拢嘴巴,跟着扑哧一声就说:“没有见过!”
停了一会,说走不出黄土塬,牛年马月才能见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看来橘树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见到,因为橘树不是随随便便的树,一篇《橘颂》更让天下的橘树赚了个盆满钵盈,千百年来再大的风雨已遮不住金光灿灿。年年光芒万丈的季节,漫山遍野的橘树放开圆圆的喉咙朗诵:“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看橘树要到秭归。秭归,诗人屈原的故乡!”顿时,一棵不染世俗尘埃的橘树移栽到伙伴的心里,夜以继日地升腾去秭归看橘树的梦想。
2005年,我从黄土塬来到新疆。有一回,和儿时的伙伴通电话,聊起语文老师,聊起《橘颂》,话题还扯到看橘树的事,说我走南闯北应该看过吧?沉默了片刻,我说没看过。
秭归,一个真正能看到橘树的地方;秭归,却在十万八千里远的路上;秭归,就是头顶的云朵、天上的星星,遥不可及!
大半辈子过去了,当我千里迢迢来到了秭归,做梦一样站在橘树下,还不是心想能否在这里遇见屈原?是否能聆听到一言半句楚腔楚调?能否感受到一个人的一呼一吸?
风,就是吹走了,两千年后说不定又吹了回来,天底下没有一场风永远不会回头,今天的东南风,说不定明天转眼改变方向成西北风:香炉坪就能找到扑鼻而来的异香;照面井就能看到一双忧国忧民的眼睛;搓一把如玉的白米,沙沙声中,隐约你从地的另一头吆喝着耕牛噗嗒而来,身后泥土的芳香泊满宁静的旷野。
大地如此辽阔,不由自主朝远天远地喊一声:“屈原!”一坡的橘树猛然间回过头来;一声:“橘树!”沿着树枝的方向,一朵云从西边匆匆跑过来。
“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一只鸟在树梢上蹦下跳地说着鸟语,相传子归鸟是你妹妹屈幺姑的精灵所化,刹那间,一高一低地啼鸣,悠扬婉转的鸟语道出你走来的行踪。
橘树下,隐约衣襟飘飘,你背靠绵延青山,面对滔滔大江,已迎风而立。
眼前,一片片叶子,整齐如一地站在枝条上,列队而行,赶往高处,一步一步护送橘子通往成熟的路上。风雨的手伸向橘子时,传来哗啦啦地大喊大叫,叶子奋力而上,紧紧地抱住橘子,生怕从树上揪走。当无数的风雨包围一棵橘树,千军万马势不可当,橘树的身子弯下来又伸起来,伸起来又弯下,像一个人背着一座大山气喘吁吁地赶路,一步一步要走稳呀!来不得半点闪失。橘树老牛样喘着粗气,风雨右一巴掌,左一拳头,一时间打得浑身上下都是窟窿,风雨一走,橘树土头土脑地抬起头。如今,一颗颗成熟的橘子挂在高高的枝条,像从泥土里捧出了火焰般燃烧的心。长吁一口气,笑了一下,一下子轻松了不少。
树心知肚明,一旦橘子未成熟风雨中走不稳落下来,接下来的事情就不好办了。
一如两千年前,你雄姿英发,风雨中从橘树下仗剑而过,一路行云般拜访渔翁、樵夫、猎户、蚕女、巫师、庙祝,一眼看出来你能干大事情也能干成大事情,豪爽的巴山野老乐于讲授学问;走进幽静的读书洞,款款坐下打开《尚书》《诗经》《彭咸传》《伯夷传》《巫阳曲》,一口气从太阳升起读到星星满天;一坡一坡的橘树,是屈挚、屈惕、屈犬、屈貉、屈庚、屈贾、屈匄盘腿而坐,等着你的到来,万丈豪情上与白云齐!
日月轮换,一棵名叫屈原的橘树长大了,“哀民生之多艰!”胸怀天下,“千经万典,治世为先,千忙万急,效国为重!”
“出发!”一棵橘树突然从大地上站起,风华正茂,像一个人挎长剑、穿长袍,从这里雄赳赳气昂昂跨江而过,一路奔赴云烟四起的郢都。
广袤的天地之间,传来一声声惊雷,顿时,一棵坚挺的绿橘耸立而起!
如今,当耳朵按在橘树壮硕的枝干上:树里,马蹄声声;树里,萧萧风声;树里,倾盆大雨;树里,十万鹤鸣;树里,剑声叮当;树里,诗篇纷飞……
你说,一个人手扶橘树,怎能不思屈原?
(原载于2023年6月3日《三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