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幼波『大学』讲记》(第一讲 国学与现代人的需要 017)

《史幼波『大学』讲记》(第一讲 国学与现代人的需要 017)

2019-12-25    14'38''

主播: 上善~若水

76 0

介绍:
国学主干和枝叶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出来的?我们一般人知道的,主要是就是经典文献。这些经典文献最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归纳起来,就是“经史子集”四个类型,也就通常说的“四部”。 我们学一门学问,这个“经”就是根本的、不变的,不管时间怎么演变,社会怎么演变,“经”是学术之本?所以经者,常也。 “史”——就是历史,包括《史记》《汉书》等历代正史,以及地理志、地方志书等; “子”——就是历史上很有成就的个人作品、个人思想,也可以说是个人专辑。如《荀子》、《墨子》、《韩非子》等; “集”——就是集合,指古代对一个时代、一个时期或者一种文艺类型作品的集合。比如《全唐诗》、《全宋诗》。 中国的学问往往是“经史合参”,要把经和史放到一起来学习,一起来思考。光学经不学史容易学成为“迂夫子”,成天的仁义道德、满口的子曰诗云,就跟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一样,成为一个没用的酸腐文人,没办法在社会中立足,没办法建功立业。那么光学史不学经呢?这个人有可能会变得非常狡猾,因为他把社会的方方面面看的很清楚,知道历史的经验教训,知道在社会上什么时候什么东西吃香,什么时候什么东西有危险。一个真正的君子,如果没有“经”作为主心骨,来指导他的精神、指导他的社会实践,他就会出现偏差。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上,要经史合参,不能偏废。 就国学的主干来说,国学应该是以儒学为主,因为儒学的主体是关于社会、人伦规范的学问,是古代圣贤为我们在世间生活、在社会上为人处事所定下来的一个很健康的行为规范;佛学和道学是对儒学的一个补充,佛家补充了儒家在对人的精神性探索方面的缺陷和粗浅;道家倡导对人的自然性的一种回归,也是对儒家学问的一个很重要的补充。 人们过去常爱说儒释道是三家店:粮食店、药店、杂货店,人们把儒家比喻成“粮食店”,因为儒家的学问是任何人必须的,是最根本的东西,因为它讲的是怎么做人、怎么与人相处,这是对社会人最基本的要求。把道家比成“药店”,人的精神出了问题,我们在人世间太劳碌、太累,才想去亲近自然,才想回归大自然,出了问题要去找“药店”治病,用道法自然的精神来纠正我们精神上的偏颇。佛家被比喻成“杂货店”,佛教还不只是面对精神这么单一,因为佛教是整个印度文化的结晶,印度人融化里面也有入世的,也有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如何治理自己国家。总之在佛家的经典的海洋当中,你需要什么都可以从中找到,所以把它比喻成“杂货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