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这本经典是孔子的学生曾子(名参)所著。《大学》是“四书”中首推的第一本,此外,还有《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则是指《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
大学,在传统文化里面是指大人君子之学。其主要内容有两个,一个是“修己”,一个是“治人”。修己,就是修养自己,从内心的道德水平、思想境界这些角度来修养自己。治人,则是管理,过去说“君子治人,小人治于人”,君子是社会的管理者,是族群的管理者,所以这本书是管理者必须要学习的书,它是用来治人的,现代管理学如果不从大学里面找启发,那就太不懂管理了。当然,这里的“治人”包括治家、治国、治天下。
现在的大学里可以学到的一些知识、技术,但对于精神的涵养,对于心性的修养,对于怎么在当今社会去安身立命、怎么在社会中去建功立业,几乎是毫无办法。这点所谓实用的东西,在古人看来,那是称之为“匠”,也就是工匠、匠人之类的本事,不是一个“大人君子”应该具备的本事。
古人从八岁开始就要进入小学学习,学什么内容呢?首先是日常的“洒扫应对”之学,在完成这之后,就跟着逐渐开始学“六艺”,就是六种生存的基本技能。“六艺”包括哪些内容呢?包括礼、乐、射、御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