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一切理念,根本的还是落实在人道上,是在人事当中体现天道。人事包括哪些?无非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条“达道”,在古代被称为人间大伦,即人世间最大、最基本的伦理。从古到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任何人都逃不出这个五伦,任何一个社会,无非都是这个“五伦”重叠交叉所形成的一张复杂的大网,谁都逃不出这个人伦大网。
君臣之道在“义”,义就是责任;父子之道在“亲”,古人谈父子关系,自然把母子关系也含在里面了。父子是天下之至亲,父子之亲体现在父,则为慈,体现在子,则为孝。只有父慈子孝,这种天下至亲的关系,才得以健全;夫妻之道,内外有别;兄弟之道,主要体现在秩序上;朋友之道,即体现在诚信上。
既然五伦是人间社会的基本原则,那么一个人要具备什么样的品德,才能把它做好呢?就是要修好“智、仁、勇”三种德行。
比如我们花时间来学习传统文化、圣贤之道,很多人一听就觉得学这些没有用,还不如打打麻将、找朋友喝酒喝茶。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会意识到我们传统文化的珍贵,这套东西从几千年前流传到今天,如果是没有用,大浪淘沙早就没有了,怎么可能还会流传下来?而且,每一代最优秀的人在这个传统文化里面,都学习吸收了太多的经验和养分,得到了太多的人生智慧。所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往往表面看不出来,这叫大智若愚。
现在的很多人,生活,家庭事业等都发展得很好,外人看起来非常羡慕,但经常心里不痛快,经常烦恼不断。你问他为什么?他也说不清楚。实际上,他就是缺乏了这么一点点东西,就是缺了这么一点点“信仰”,生命没有归属感,就没办法体会到人生的大智慧。
佛家讲“信、解、行、证”,这是佛家的修学次第。对佛法大智慧,首先要信,信为道源功德母,一切功德从信心中来,因为你只有信了才会学,真信才会真学。信而能学,学而能解,解而能行,行而能证,最后就是证道,就是得道了。学习儒家经典,乃至学习一切传统文化也是同样的道理。
儒家所传承的十六心法,既“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这十六个字中,最关键一点,就是“惟精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