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幼波〈中庸〉讲记》(第二十章 入世行道,治国方要 上   完)

《史幼波〈中庸〉讲记》(第二十章 入世行道,治国方要 上 完)

2020-04-01    25'21''

主播: 上善~若水

37 1

介绍:
《庄子·齐物论》里说“莫若以明”,说的很精妙。我们开动脑筋、绞尽脑汁去思考,去求索,最终都及不上精神中的一点灵明!精神、智慧明了起来,精神的光明透露出来了,就能够对宇宙人生的真谛一目了然,这就是最高明的。 禅宗的祖师爷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离开世间去学佛,就像在兔子脑袋上找角。有些人说修行要修定力、要打坐,于是就什么都不管了,生意也不做了,企业也不要了,自己在家里闹一个富丽堂皇的佛堂,每天坐着如木头桩子一样,这叫做越学越暗。 在《论语》里,有一次颜回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夫子就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只要有一天我们把自己身上污垢的东西、欲望的东西都能克服掉,恢复了“礼”的精神气质,那么天下就是充满了仁爱的天下了。孔夫子后面又补充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爱这个最高的精神,是要落实在自己的身上,如果总是拿把尺子量别人,自己做不到,那可不行。 周朝的800年和秦朝的15年,之间的区别有多大?这就是礼和法熟轻熟重的典型例子。通过礼乐来教化社会,才是长治久安之道,所以,教育永远都是立国之本。当然,这个教育和现在的教育不同,现在的教育都是把数学、英语等工具性的东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其实就是在传授技术;真正的教育,他的重点应该在礼乐文化上,在道德修养上面,这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