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一个真正的君子,他只管自己内心的修养程度,只管迁善改过,经常反省自己,检查自己,不会在乎外在的东西。内省不疚,就是向内心查看、检查,以达到无愧于心的状态。
我们一般人,之所以达不到圣贤的境界,就是因为在看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自己独处的时候,没有办法真正做自己的主人、做念头的主人。我们与圣贤的差距在哪里?就在“慎独”的功夫上,在“人之所不见”处。
我们注意自己的“声相”,不仅外貌五官上有相可看,声音中也是有相可看的。这是一个人“内相”的指标之一。看相不仅要看外相,还要看内相,而且内相比外相更本质。所以,我们要注意改掉自己在语言上的不良习气,让自己变得更吉祥、更仁慈、更具有亲和力。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就是一个内省君子的日常修为状态。明朝刘伯温有一句名言:“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的确如此啊!你做事要十全十美,想要人人满意,这个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够做到问心无愧,内省无疚,就已经很不错了。
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败是什么?其实这也是有目共睹的,那就教育。现在的教育只重视技能教育、技术教育,而缺乏真正深入人心的人本教育、人生教育。一个青年人十年寒窗出来,往往会陷入极大的困惑之中,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不知道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只知道竞争、竞争、再竞争。结果呢?刚进入社会就想着跟人竞争,这怎么行呢?竞争不行就心里不平衡,两眼一摸黑,精神抑郁、焦虑。
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平凡生命,也同样如此啊!我们经常讲念头功夫,就是观照、护持好我们的一念之诚,这就是“致中和”的功夫,就是君子之道、中庸之道的开端。只要我们能够身体力行,把这个功夫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不急不躁,不放弃,不懈怠,自始至终抱着“至诚”之心去修圣贤之道,总有一天,我们会尝到“孔门心法”的妙处。那时候,如同程子所言“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