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中秋专辑】中秋月圆  史大林    波澜&郞月

172.【中秋专辑】中秋月圆 史大林 波澜&郞月

2016-09-13    10'04''

主播: 波澜之声

125 6

介绍:
中秋月圆 作者:史大林 诵读:波澜 郞月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但能称之“倍思亲”的佳节,我却认为除了春节,就算中秋节。因为一年之中,只有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更富有“圆满”之寓意。 此夜,人们仰望碧空如洗、圆月似盘的景色,心中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所以,中秋节往往也被称之为“团圆节”。 记得小时候,中秋夜晚,明月当空,宁静狭窄的弄堂两旁,有不少人搬出小方桌,摆上毛豆、芋艿、西瓜、葡萄、石榴、月饼等供品,先由老人点燃红烛高香,随后全家人依次祭拜天上的月亮。 有一年,母亲携我路过熟悉的邻居家门,也让我下跪祭拜。年幼的我虽不懂啥意思,但能赏得一个白糖馅饼,心里自然十分喜悦。 不过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知晓,“中秋”一词,最早出自于《周礼》中的“仲秋”。“仲秋”,也是指农历七八九3个月中的第二个月。后被改为“中秋”,是因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故北方人称之“八月十五”,而南方人却习惯叫“八月半”。 其实,“中秋节”的形成,起源于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拜月”的祭礼制。随之,贵族和文人也都纷纷仿效。逢至中秋节的夜晚,点烛烧香,祭月拜月。这一习俗慢慢流传到民间,也就形成了最古老的传统习俗。 中秋节的文化风俗,最盛行于北宋年间,并正式将八月十五固定为节日。至明清年代,中秋节已与元旦(春节)齐名,成为了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有着许多的传说,流传甚广的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 而所谓“月饼”,最初是民间家庭制作大小不等的面饼。后因苏东坡“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2”的诗句,街市才出现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细,不仅馅料考究,外形还印有“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的图案。寓月之圆祈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寄亲人思念。 中秋节除了祭拜月亮、吃月饼、思团圆外,历代的文人墨客对赏月吟诗也颇有雅兴。其中有李端的《拜新月》:“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问,北风吹裙带。”又有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虽说这些诗句,十分念情,但我还是喜欢吟诵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诗句,虽写的不是中秋夜景,却更令人为之感慨,而思绪联翩…… 是啊,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中秋节的文化已渐渐在淡化,最大的特色似乎只剩品尝月饼。每年从七月十五起,各大商场供销的月饼,琳琅满目,各有风味,价钿却是十分昂贵。但出于人们对中秋节的钟情,这一天,不管男女老幼,富裕贫困,都会观赏圆月,品尝月饼,寄托思念。 不过,有史料记载,苏东坡的那首最负盛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他41岁时,在山东诸城(宋为密州)作的。那天正是中秋节,他喝得酩3酊3大醉。至于当时喝的什么酒,我虽不得而知,但真因那几杯酒,使他在醉卧半醒中,怀着豪迈悲凉之感,为中国的文学史上留下了千古绝唱的佳词。让后人在心灵愉悦享受的同时,也带来广阔的想像空间。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啊,如今的中秋之夜,往往更多赋予了思念亲人的色彩,而显得那么亲切、那么深沉,又那么朦胧。尤其,当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高高挂在宁静深沉的夜空时,可不要忘记和错过,用你的手机或电话,向自己的亲朋好友,送出那一份份温馨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