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看当年,许多年轻人在技术与创意的驱动下,试图为市场和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惊喜。然而,当资本与规模效应不断膨胀,当牌照和资质等“高门槛”资源成为行业竞争的关键,真的还能见到那些带着理想主义与冒险精神的少年吗?如今的互联网世界早已被巨头林立的格局和深度体制化的规则所束缚,曾经挑战旧势力的“屠龙少年”似乎不再敢于以同样锋利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企业不再以市场竞争与技术突破为主要目标,而不约而同地追求在官方或公共领域取得“地位”与“认可”。一场又一场依托政策与行业规范召开的会议,成为大厂们争夺话语权的国际象征或“荣誉”展示。发布各种声明和规划,往往也只是一种“面子工程”,对实际创新的推动作用有限。明面上标榜着产品升级与行业引领,实则背后的驱动力多为稳定既有利益、进一步获取资源,从而巩固垄断版图。
最近围绕外卖员社保与行业规范的讨论,再次折射出互联网巨头体制化后对社会责任的态度。现有平台若处在几乎垄断的市场格局中,通常不会主动去承担更多成本来完善劳动者保障体系;只有当新的竞争者有机会撬动原有格局时,才可能逼迫巨头在保障外卖员权益等方面做出让步。倘若相关社保政策在行业内普遍落地,一方面能够成为统一的制度标准,保护从业者权益,但另一方面也会加大中小平台与新入局者的负担,使得市场更难以形成有效竞争。
从体制化的大厂角度看,它们确实积累了相当程度的优势:庞大的用户基础、丰富而稳固的产业链,以及来自政策层面的认可。但同样也带来相辅相成的问题——官僚化、创新意愿的减弱、市场竞争活力的丧失。只是在政策与市场的多重博弈下,它们能否真正打破固有的垄断生态,还需要时间来检验。我们也不能排除“农村包围城市”式的迂回创新,或者跨界融合的小规模实验为后来者找到一条可行之路的可能性。
表面上是互联网世界的变迁与垄断格局的形成,实际上却是创业精神的退潮。未来究竟该如何突破这些固化的利益屏障?许多人会等待下一个“新巨头”的崛起,然而或许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能否同时培育出多元、有序的竞争环境,让创新回归到它应有的广阔舞台。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科技与商业的大周期里,都有不被看好的力量成功逆袭。
本期节目为付费节目,请大家前往小宇宙、荔枝FM、喜马拉雅、微信公众号付费收听,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