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少年感”越来越弥足珍贵

为什么“少年感”越来越弥足珍贵

2020-01-10    06'34''

主播: 幺幺*

158 1

介绍:
为什么“少年感”越来越弥足珍贵 “许多年前,你有一双清澈的双眼,奔跑起来像是一道春天的闪电” 之前有部电影叫《少年班》,讲述了关于几个天才少年青春,理想,爱情的故事。然而电影上映后没怎么火,电影的主题曲却红了——SHE回归合体后带来的一首《你曾是少年》,唱出了许多人的共鸣与感动。 走心的歌词,唤起了许多人关于那个热血中二青春的回忆。 那时的快乐很简单,一袋零食一根冰棍,就能让你吃得津津有味,而如今快乐变得越来越昂贵,即使坐在高端的西餐厅,吃着上等的牛排,却可能再也无法收获到同等的快乐。 那时的生活很纯粹,我们无忧无虑的放肆生长着,不用考虑工作,家庭,责任,负担。我们都有着美好的目标,对未来充满着期待。 那时的我们很“少年”,做每件事总会拼尽全力,爱一个人就会奋不顾身。那时我们“相信每个陌生人,相信自己会成为最想成为的人。” 而如今,我们不再是少年,却也越来越少有了少年感。 也许“少年感”对应的,是“油腻”吧。我们说一个人油腻,难道只是因为他不运动变得肥胖,不喜欢洗脸洗头?也许更多的,是我们不喜欢那些圆滑市侩的气质,和牛皮吹上天的浮夸与虚荣。 我们喜欢说一个人有“少年感”,也可能不仅因为他有清澈无邪的容颜,更因为他的真实,坦诚,和少年特有的执着与坚持。 说到少年感,我第一个想到的不是那些小鲜肉,而是朴树。 很难想象,1973年生的朴树今年已经45岁了,标准的中年大叔一枚。然而他给我们的感觉,却还是如少年般简单纯粹。 我们能从他的歌声中感受到他的真诚,从他的表情中捕捉那份质朴。如果他是一个生活在你身边的朋友,你会很放心的把心交给他。 然而当今社会里,“少年感”就像濒临灭绝的珍惜动物。极其功利的社会,让少年们越来越早熟,精明。而没有心机,简单固执,不向钱看齐的“少年”,注定成为被围观的异类。 成功学大行其道的今天,评判一个人混的好不好,完全取决于你当多大官,赚多少钱,没人关心你是不是真正的快乐,是否做着真正想做的事,是否得到了内心的平和与圆满。 而少年感,就是不以成败论英雄,就是与功利主义,与当今社会世俗评判体系的背道而驰。 就是“我们坚持一件事,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 就是坚持自己,不随波逐流、铜臭沾身,保持一颗孤傲而又平和的灵魂。 我们渐渐失去的,其实并不止是清瘦年轻的身形和清澈的眼眸,更是那一种决心,就是即使明白我可能不会赢过别人,但我绝不会输给自己的拧巴;是即使知道这条路不一定能走到最后,但依然不放弃对未来的向往;是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的赤诚与热烈。 这才是,我们应有的少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