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及其他|侨领故里人间事
文:灵动的水波
1.
大社好久没有放电影了,今天晚上路过戏台的时候,听到有放映电影的声音,便转过去瞄了一眼:当地某局送文化下乡,这应该也是乡村振兴的一部分吧,可惜整个广场的人数屈指可数,左边的老人锻炼团也不见踪影,右边的轻食店就餐的人依旧,有唠嗑的、有围着戏台散步的,但看戏的人寥寥无几。
整个戏台下面,除了播放电影的师傅端坐在机器旁,其他的人都是互不干涉,各忙各活。
2.
随手拍了一段短视频,配上文字:看图不说话,提交朋友圈。
大多数都是关心我春节回不回家,很少有人提及拍的内容,更不会从我发的视频延伸出一些深思。
中国人的传统智慧都是“慢开口紧开言”。
3.
沿尚南路逛了一圈,回到屋里,清理庭院,难得赤着脚裸着胳膊干活却被两拨朋友撞见,前院刚送走一对画家夫妇,后院又有敲门声,都是久居大社多日不见的朋友。和他们聊到大社看戏的事,都对各自小时候记忆里的看戏情景表示怀念,那个时候看戏的人们都是满怀期待、充满热情的围坐在周边,大人站位小孩占椅,戏开场时都会各就各位,瞪大眼睛,生怕错过最精彩的片段。
我也想起来我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场景,那时候是跟着表哥表姐们,他们背着我拉着我穿过很多田野村庄,还要过一条很宽很宽陷入到十几米深以下的河流,过了很多田埂过了桥上岸后还要走很多田埂路才到达放映点,印象里好像是一片比较平坦的有松树的山坡,那个季节好像还有雾,(现在想来也可能是放映灯的灯束)远处的松树被雾缭绕的有些鬼魅,我是除了人群,不敢往别处看的。
小时候虽然很少回老家,这种记忆好像还不止一次,现在想来还是有很多新奇,现在回想那时候电影到底放了啥,记忆里一点也没有。只记得奔走看戏的那些惊心动魄的画面,即便是路途遥远,行路辛苦甚至是有些恐怖,也不会耽搁看戏的那份热忱劲头。内心也是极佩服我那些骨子里敢于冒险、活力四射的表哥表姐们。
大家一致感叹,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每天的视频刷都刷不过来,谁还有心思端坐在台下看戏,何况是被冷风吹的冬天。若是歌仔戏或许还能引些老人家来看,年轻人都在忙着挣钱的路数,即便是有闲,喝喝酒、吹吹牛才是比较现实实惠的事。所谓的文化下乡,文艺扶持与他们何干?
4.
全国上下都在敲锣打鼓的宣传文化,咱们老大也在刚结束的文代会上宣称“人民是文艺之母”,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鼓励各界真正的落实,各地的文化惠民活动一波一波的兴起。
这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活动应该也包括孝老爱亲、关心关爱特殊群体吧!
我确实是看到大社各个角落都有老人活动中心,还有一家公益的素食馆,每周二周三周四为老人提供午餐,他们的儿女们也是很孝道。
这些公益设施有没有让老人们真正感觉到被关爱和被尊重,这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在尽孝和抚育方面,我是无权说话,常年在外对母亲和孩子的亏欠无以言说,每个月抽出几天去陪陪和我妈妈年纪差不多的老教授。老人家也是孤身一人在厦,年纪大了,眼晴曾受过伤,屋子里有灰尘,她可能看不见,每次去都会找出拖把拖地打扫房间,然后陪她一起逛逛公园一起吃顿晚餐。这或许也是另一种方式的尽孝吧!我也只能做做我能做的,面对老人家的水管渗水、水龙头滴水,用大小的盆桶接水的场面,却是无能为力。
5.
自上一期的《正面刚为了谁》无音后,我也学会了少发稿,侨领故里人间世系列篇也好久没更新。关于文化下乡我忍不住话多:现在的家庭教育都是倡导父母和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和孩子说话时要蹲下,保持平等的位置。高高在上的官爷们是否也能真真切切的俯下身子,听听民众的意见,特别是那些上了年岁的老人们,他们是见证过祖国的衰荣兴盛与城市的建设发展,他们是最有权利获取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的,享受到更多的实惠、抚慰和尊重。
20220109晚10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