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故事之《削尖》选自《乱时候穷时候》

方言故事之《削尖》选自《乱时候穷时候》

2016-04-17    07'24''

主播: 大嘴小鱼

26 1

介绍:
削尖 姜淑梅 “民国三十八,地主回家”,俺家也回到巨野老家百时屯。这几年逃难在外,值钱的东西都卖了,不值钱的东西都扔了,老家屋里空着,啥都没有了。 百时屯的人知道俺娘回家了,都来看她,床给送回来支上了,锅碗盆勺油盐米面也送齐了,不断有人来问:“还缺啥?”娘是个不爱哭的人,她流泪了,再多的话也说不出来,只说:“中了,中了。”大家送的粮食还没吃完,姜庄齐的粮食送来了,姜庄离百时屯三十里路,住的都是姓姜的,跟俺们是一家子,他们推来五个木头轱辘车,一个车上装两布袋粮,十布袋就是一千二百多斤,有高粱,有黄豆。过年的时候,邻居送来的东西更全科,猪肉、牛肉、羊肉、小鸡、白面、胡萝卜、大萝卜、白菜、粉条,啥都有。 那时家里九口人,三哥十七,俺十二,小妹十岁,饭量都大,过完春节,送来的粮食越吃越少,眼看着就断顿了,大哥愁得夜里睡不着觉,眼睛熬得通红。他跟三哥商量,想借钱买个用脚蹬的弹棉花机器,俺那叫“洋弓”。大哥叫三哥到城里任大娘家借钱,三哥借钱买了洋弓,又找任大娘借地排车,先拉到任大娘家。第二天任大娘起早给三哥做饭,三哥吃完早饭就走,拉了四十五里地,中午要吃饭了,他也到家了。 大哥看了看三哥说:“士彦,我去刘庄找个人安装吧。” 三哥把脸一沉说:“你去呗。” 大哥看三哥不愿意了,就不再说啥,也没去刘庄,三哥吃完中午饭不大会就把机器安装上了,他先拿出自己家的棉花试试,邻居看他棉花弹得好,都往这送,弹到天黑,换了三十多斤粮食。三哥长这么大没出过力,这天拉车走了四十五里路,回来又蹬一下午洋弓,晚上累得连说话的劲都没了。娘心疼,说:“士彦,歇两天再干吧。”三哥一天都没歇,蹬洋弓是个力气活,蹬一会就是一身汗,三哥天天都挣来一百多斤粮食。 吃喝不愁了,余下的粮食卖了把钱还上,俺家又买一个挤棉花籽的轧车,当时叫“洋轧车”,干一天能挣一百五十斤棉花籽,俺家再把棉花籽卖给油坊。手里宽绰了,家里换上驴拉的洋弓弹棉花,开始一个毛驴拉,看一个毛驴拉太累了,又买了一个毛驴,两个毛驴拉一天,能挣二百多斤粮食。 四外庄上没有洋弓、洋轧车,都到俺家来排队,看俺挣钱了,百时屯又有两家买洋弓、洋轧车。大哥和三哥一商量,把挤棉花籽的洋轧车卖了,还卖了一个小毛驴,钱够了就开起药铺,那时候有句话说:“开过药铺打过铁,什么生意都不热”,说的是这两个生意最赚钱。 二哥有个朋友叫张学奎,五十多岁,住在独山黄村,是个有名的大夫,他儿子也是大夫,家里也开药铺。大哥到独山把他请来,在俺家药铺坐堂,张先生在百时屯看病看得可响了,百时屯人送他外号“活神仙”,找他看病的排队,远道的就在俺家住下。张先生在药铺坐堂三四年,他分文不取,还手把手教大哥学看病,他跟娘说:“俺不缺钱,俺是来帮你的。”五月节八月节他都不回家,只有过年才回家住几天,娘心里过意不去,一直让张先生吃小灶。 药铺生意好,大哥和三哥根本忙不过来,冬闲的时候,曹海的两个表弟过来帮忙,他们也啥都不要。汤药价钱贵,张先生就给病人开药丸,听说吃药丸便宜,效果还好。药捻子叮当一响,俺就知道他们又干活了,中药压成药面后,再打成药丸,他们四个人经常忙到半夜。 家里留下的洋弓和小毛驴都交给小妹了,两个人的活她一个人干,她还练出一个本事,棉花用手一提就知道几斤几两,一点不会差。俺在家纺棉织布做针线活,两个嫂子磨面做饭织布纺棉,家里马上要发起来,来了新运动。 这次运动叫社会主义改造,俺家的药铺变成“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就是药铺归了公家,大哥留在药铺当大夫,按月拿工资。百时屯连着两年遭水灾,没了棉花,洋弓也没用了,为养家糊口,三哥跑到吉林出了两年苦力。 百时屯人管这次运动叫“削尖”,削完尖,俺全家四年的辛苦和血汗啥都不剩了。
上一期: 生命是一树花开
下一期: 烦恼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