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逝世383周年。
今天,11月8日,是徐光启逝世383周年。徐光启是明朝末年的科学家、农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儒学、西学、天文学、数学、水利、农业、军事等领域都有重大贡献。徐光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
上海徐汇区、徐家汇——这些名字都和他有关系。光启小学、光启公园、光启路、光启大厦……这些名字都是为了纪念他。
原科技部长徐冠华是他的后人。宋氏三姐妹”的母亲倪桂珍也是他的后人。
徐光启小时候,非常热爱学习,也非常善良。当时上海经常发生灾荒,粮食不够吃。徐光启就和家人一起劳动,非常关心农业。
徐光启的小学是在盛大小学——对面的龙华寺读的。他还曾经爬到塔上捉鸽子,不小心跌下来。周围的人都吓坏了,他还若无其事。
他19岁考上了秀才,相当于高中毕业。接下来要考举人,可是,他考了5次,都没有考上。为什么呢?不是因为成绩不好,而是当时社会非常黑暗,要给考官送礼才能考上。徐家很穷,他也不想送礼,所以,一直没有考上。这样,过了十五年,直到35岁,才遇到一位开明的教官,考取了第一名。
这十五年间,为了养家糊口,徐光启就到南方各个省教书,就是当老师啊!
当老师的时候,他认识了几位外国人。影响最大的就是利马窦。他向徐光启介绍了很多西方科学知识。
那时,哥伦布已经发现美洲80多年,西方很多人做过环球旅行了。可是,很多中国人仍然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中国在世界的中央。他们看了西方的世界地图,大吃一惊。徐光启觉得中国太落后了,所以,下决心要学习并向大家介绍先进的科学技术。
44岁时,徐光启开始和利马窦合作翻译了著名的《几何原本》。我们数学上的很多名词,比如点、线、面、三角形、四边线、直角、锐角、钝角、平行线、相似……都是他创造的。
另外,他研究农业,成果显著。比如,他把福建的甘薯、北方的大头菜第一次引进到上海,也改进了种棉花的技术。后来,又把水稻推广到天津。写成了《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后面汇编成著名的〈农政全书〉。
他研究水利方面,编著了《泰西水法》。他还曾经带领军队,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他快70岁时,还组织修订了日历。当时的日历用了很多年,已经不准确。徐光启克服了很多困难,亲自观测天文,直到逝世前几天,还在辛勤工作,最终改进了日历。
他去世的时候,住的房子非常简陋,留下的财产只有一口木箱子,里面只有几件破旧衣服、一两银子,剩下的都是大量的著作手稿。当时的人们非常敬佩他。
(以上内容由本播客根据多项资料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