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师说丨侯云洁:阅读教学要提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原创: 明师国际
侯
云
洁
云南师大外国语学院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英语学科教学硕士导师,基础教育专家,教育部英语学科教师培训标准研制组核心组成员。担任云南省国培、省培、市培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的首席专家。
明师说
随着基础学段英语教学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从侧重工具性走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统一,阅读教育在英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阅读教育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作为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浸润多年的专家,面对英语阅读教学,她会有什么样的观察和见解呢?本期明师说带您走近侯云洁老师,看看她眼中的英语阅读教学。
1
缺乏语篇意识——阅读文本教学中的大忌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的阅读能力,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围绕此核心的是三个维度:语言知识维度、信息知识维度和语篇知识维度的教学。对语篇的认知和解读能力,无疑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效果。
在侯云洁老师看来,很多一线教师在阅读的文本解读方面存在问题。问题之一是没有语篇意识或者语篇意识较弱。不同主题和体裁的语篇,在实际生活中都有不同的特点、结构、用词,尤其是根据功能不同,体裁结构就不同;主题不同,用词就会有差别。没有语篇意识,不站在语篇的角度来解读一个文本,教师的教学就会呈现出碎片化的信息提取和语言知识教学,导致语篇无法实现从教学场景转向生活场景;问题之二则是老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在一些语篇当中,会有一些文学的修辞或者是隐藏其中的中外文化元素,但有些老师由于知识储备不够深厚,也没有解读意识,限制了很多学生借此可能发散出的思维和观点。
针对这两个问题,侯老师提出了她的解决方法:
第一,教师首先要对语篇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弄清楚相关的概念,比如“什么叫语篇?语篇的功能是什么?在主题语境下,每一个课文的语篇特点是什么?语篇最终怎样用在交际当中,教材里面的语篇又都是些什么类型,有什么特点?”等等都要做研读和思考;
第二,在处理语篇的时候,教师应基于主题进行语篇结构的解读。然后从主题到结构再到文本的内涵,设计课堂活动和相关问题,最后关联到语言输出任务,即在主题语境下使用语言,体现整体输入和整体输出的教学过程,这样对文教师文本解读就算是把握住语篇这个层面了。
第三,在课堂之外老师们要多接触教材以外的不同的阅读资源,如报刊、文学作品等文化和文学元素比较丰富的文本。通过多样、丰富的阅读素材,配合课堂上的解读,提升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敏感性,“解读越深层,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就越有利。反过来说,有了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对不同主题就能发表个人观点,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说和写的语言输出和应用。”
在昆明举办的“赢在课堂”中小学英语阅读的文本解读教学策略研讨会上,侯老师表示,“语篇的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是达到语篇的迁移和语言的输出,最终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她非常看重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和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把控、培养能力。这需要教师系统学习的能力。
2
创设有思维品质和阅读情感的课堂
渗透阅读策略是中小学英语阅读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关键就是文本解读与课堂设计的结合。普通一线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从两个方面去琢磨课堂质量的提升。
第一个方面是教学理念的提升。“一节课一定要有思维、有人文。在设计一节课的时候,教师要去思考如何实现学生在一步步地思考、表达、交流的过程当中获得了思维品质的提升。所以,好的课堂应该是在环环相扣的问题和任务中实现学生对文本中人文精神的有效理解。”侯老师特别指出,课堂要做到“有形有实”,既要抓住思维品质和人文价值的解读,也要依托思维和人文进行语言的练习和应用。高品质的课都会有一个思维的梯度发展、人文精神的渗透,以及语言的创作性输出。
“很多一线教师对如何提升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有一些实操性的疑问,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积极示范和主动引导。在很多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总是说yes,教师应通过质疑带领学生打破固化的思维模式,说出更多元的答案,也就是说以质疑的方式让学生发散思维,这是一种激发方式。”至于评判思维和创造思维属于高阶思维,要培养学生正反面批判及创新思考的能力,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去联想、去发散、去批评。
高效课堂包含了高品质的课堂设计,以及优秀的课堂教学技能,两者缺一不可。侯云洁老师在她即将出版的教育专著《多维度的教师技能发展研究》中对课堂教学技能的维度进行了详细的切分。她将此分为了十个维度:课堂交往、课堂话语、课堂目标、课堂结构、课堂活动、课堂提问、课堂互动、课堂评价、情境创设、课堂文化。围绕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对每一个维度给予了具体的建议。有效的课堂机制应使各个维度相互紧密关联。
“通常一堂好课至少要有四种不同活动的转换,这样比较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活动的设计应考虑静和动的交替互换,这样才能在支架教学中逐渐建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及时关联起来,最后达到语言的实际应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片段阅读法来帮助学生进入到阅读的情境中,然后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自主建构意义。
侯云洁老师举了一个她在文学示范课上的一个例子。书虫系列中有一本柯南道尔写的《失落的世界》,其中主人翁是一个记者,他由于求婚失败而跟随考古学家去寻找恐龙,最后经历各种危险,带回了恐龙,轰动了世界。侯云洁老师根据文本设计问题,一步步把学生导入到故事当中,为了使学生体会主人翁失望的心情,让学生阅读理解后,表演求婚的场面以及记者招待会上激烈的争论。借助表演和对读,让学生真实地去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些动与静的穿插,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去了解文本传递的情感,从而把整堂课盘活。
3
相遇课堂: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关系的新思考
一线教师在做科研方面受制于科研方法与时间有限的问题,往往是“有心无力”。针对这种情况与需求,侯云洁老师的建议是:一线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相应的教学理论进行提炼与升华,因为课堂教学恰恰就是一线教师最宝贵的案例来源。“其实每一个创新的实践都可以撰写成课例论文,例如在每一个教学步骤后面都写一个设计意图;当实施了一个成功的课例,就去思考每一步有什么好处,顺着课堂教学理出来的思路与过程,体现教师自己的课堂设计意图。在梳理的过程中,再把这个课例提炼出亮点与特点,也就成了一篇文章”。所以侯云洁老师鼓励一线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尤其是在课堂结束后进行反思,把自己的想法、思路记下来,精炼每一步的设计意图,再结合相关教学理论,这样论文本身的框架也就出来了。侯云洁把这种方法称为“有声思维法”。
另外一种可以帮助一线老师做科研的方法是同课异构。同样的课不同的老师的教学讲解方法肯定不同,在听课的时候,聚焦某个点进行对比,这样也可以形成一篇论文的论点。最重要的就是在工作当中,在自己的教学当中,以及去听课评课的过程当中,要把自己的想法落实到纸上笔尖。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理论,一线教师存在着知识老化和知识碎片的情况,这恰恰也是限制教师科研活动的一大因素。侯云洁老师推荐老师们可以经常看一下专家著作来进行教学法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指导。
侯老师在谈及少数民族的英语教学创新研究时,认为教师的实际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方法的落地与实践。她特别点出了当今的课堂教学事实上是一种支架式教学。每一种方法都需要一个支架,地处欠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孩子学语言过程中,要搭的支架比较多,比如说语言支架、情感支架、文化支架。如果教师直接套用一般课堂上的教学法,学生基础薄弱,兴趣点和文化背景不支持新的教学理念,实施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教学培训范式的转变。“对多民族,或者说落后地区、欠发达地区的老师来讲,教师的培训应该有个范式的转换,不应该只是说学什么方法的问题,而是让他们重新回到学生的身份来学习英语。当老师自己作为学生去体验每一种新的教学法,他才能把这些方法迁移到教学生身上。”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必须有自身的语言素养来支撑新的教学方法实施。
历经多年的探索耕耘,少数民族英语教学创新也取得了不小的突破。西双版纳景洪市的十三所学校,在“以说促听”的教学策略下,英语教学效果大幅提升,英语零基础的学生们中考成绩普遍提高。侯云洁老师对此颇有感慨,“农村或是欠发达地区的老师忘记了语言是从说开始的,只从应试出发肯定是不行的,英语学习应从说奠定语音基础、口语基础,有了语感再往下学就比较容易了”。
4
教育的创造性令我着迷,让我幸福
“我之所以喜欢教育主要是因为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乐趣。我总是能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在侯云洁老师眼里,教育是迷人的。其迷人之处在于,在教育过程当中教育者可以不断地进行创造。面对的人总是在变化,面对的课堂总是不一样,那么教师就要去思考琢磨,要找到一个更好的路径,来切合所有学生的实际。在这个过程当中,还要创设一种民主的、开放的课堂,因为只有在师生有效的互动当中,教师才了解学生的心声,才能在课堂预设与生成当中感觉到快乐,“教学相长”才能体现得出来,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变化的事业。
侯云洁老师有时看到很多孩子都带着殷切的眼光看着教师,会觉得有些教师辜负了孩子们,他们本可以学得更好,喜欢上学习,但教师的教学未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辜负了孩子们。她常常想自己是不是可以去帮助这些老师,帮助他们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质量,学生进步了,教师也会获得职业幸福感。在这么多年的努力过程中,侯云洁老师觉得自己也获得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幸福感。
对她来说,平日里有两个维度的工作,即教学生,和引导教师去教,“作为教育者来说,针对这两个群体的教学都能让我获得很多乐趣。虽然培养教师的过程任重道远,但它本身的意义会鼓励着我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