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最爱   麦田浅歌NO.15

难得最爱 麦田浅歌NO.15

2017-09-22    20'17''

主播: 天籁之泉杨宗纬声声声

202 3

介绍:
难得最爱 做那集“风•再起”的广播的时候,忽然惊觉自己好像还没写过《最爱》。之前没写的原因,大概和《空白格》差不多,因为歌太热了,觉得没必要写,又或者像其它别的没写的歌曲那样,只是当时没有特别强烈的感受。 后来他在太多场合唱过《空白格》,我多多少少也用心着墨写过一些,但每到《最爱》总是寥寥数笔地带过而已。所以,既然难得想到《最爱》,就算是只有一星半点闪光的念想,也还是抓紧来写一下好了。 我记得在“带一首诗来”杭州场回青旅的路上,和朋友边走边回想之前几场Encore的曲目,讲到《最爱》,她说并没有特别喜欢这首,我附议但补充说:听过那么多的版本,只有他把《最爱》唱成了一首歌。 从张艾嘉、潘越云,到李宗盛、齐豫……好像每一个都能把A段唱得淋漓尽致,各有各的精彩和风格,到了B段情绪却是急转直下,要么支离、要么冲淡,都有些这样那样一言难尽的割裂感。 至于张国荣,一方面我认为粤语歌曲是另一个体系的事情,另一方面我总觉得有种化不开的感觉,说不好是坚强、还是坚定,又或者是一种执着。都说歌如其人,至少在爱情上,哥哥应该是个坚定而执着的人吧。 相较而言,在我歌版的《最爱》里,更多的是一种优柔而绵密的情绪,一层又一层地盘旋而上,逐渐堆叠和爆发出对往日恋情的追悔与痴念。我无法断言说他唱得有多好,但若论情绪和表达的统一性、完整性,无疑他是做得最好的。若说有哪里不好,我想大概是情绪太多、太紧迫、太dramatic。 固然真的很有感染力,也打动了很多人,只是对于我这样寡情却长情、冷淡而绝缘的人,他唱得越真切、越投入,越像一个痴缠不放的恐怖情人,也就让我越加望而却步。这或者与音乐无关,而更多的是对于爱情感观和态度的不同。 冯唐在诗里写的爱情,“就是见面欢喜,不见面想念,宽容和慈悲”,是“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苏轼的爱情却是“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关于爱情,每个人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偏好,有的人想要轰轰烈烈、缠绵悱恻,有的人喜欢平平淡淡、长相厮守。我没什么最爱,甚至不能说是爱过,但我想,我理解的爱情大抵是信任、包容、相互的陪伴和适时的放手。 我觉得自己内心的平衡很重要,在爱情里也是一样,心不平,就气不和,抓得越紧,就离得越远。爱与自由,若让我选择的话,我多数会选后者,不想被爱禁锢,也不愿意以爱为名使了心机手段、去套牢别人,所以说,长期保持单身的人,都是有原因的。 我挺羡慕那些感情丰沛、听懂并喜欢《最爱》的人,就好像我欣赏能在在文字里尽情挥洒情感和热诚的人一样,那些感性、热烈、冲动的部分是我性格里所缺乏的,但天性使然,不必强求。 他们有弱水三千、风情万种,却难免牵肠挂肚、辗转反侧;我只有一瓢冷水、一身冷清,却自有淡定从容、心性平和。人生是自己的,有没有爱,要不要爱,怎样去爱,都有自己的决择,没有谁能变成别人,我们都只能做自己。 我之所以还能听得进《最爱》——没有特别喜欢,但还是可以听,而且听得进,除了因为歌里有我欠缺的那部分感情,还有一个挺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唱里虽然有痴的部分,但只是痴,没有缠,没有那种或无病呻吟或死缠烂打或甘心备胎的心态。 这好像也是他所有与爱情有关的歌曲共同的特点,不管是我爱你,还是我爱过你,或者你爱过我、我还爱着你,都是我自己的事情,我不强求你回应我、不强求再一次机会,只是依旧期盼有一天你能看到或听到、知道。 “爱是一个人的守候。”可但凡还有爱,总还是会有期待,守候也总有个期限,我还蛮喜欢那种“我爱你,你不必非得爱我,但希望你也能知道”,或者“我爱你,现在忘不了你,但未来未必会等你”的单方面宣言。 爱了就是爱了,我对自己的现在负责,但不轻易许诺未来;过去就是过去,我对过去追悔莫及,但不奢望破镜重圆。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爱情上,他应该是个专情又务实的人,只是这种默默等待的、有尊严的爱,怎么看也有点注孤生的感觉呢? 后来在他的“带一首诗来”演唱会上,他几次在Ecore环节唱过《最爱》,没有了竞演的压力外加重新编曲,每个现场都各有特色,总体上整个情绪都松弛了许多,声音也相对更浑厚一些,更有一种“往事不可追、今时难再同”的怅然。 到了“声声声声Vocal”演唱会的南京场,在没有彩排、又失误唱落拍的情况下,反而成就一首特别的《最爱》,人生的最爱总在失去以后才能知道,歌手的实力总在失误之后才见真章,什么是完美的现场?是行走的CD么?我觉得不尽然,是失误之后的即兴能力,是比CD更丰满的立体空间。 作者:Unicornmym&Mya 歌曲:杨宗纬《最爱》 (20161203声声声声南京演唱会版) 配乐:赵海洋钢琴曲《跟着你到天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