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之声第51期( 真爱密码:爱情里,你的角色是什么?

海燕之声第51期( 真爱密码:爱情里,你的角色是什么?

2015-11-20    11'10''

主播: 明日重生

496 13

介绍:
真爱密码:爱情里,你的角色是什么? 2015-11-16 大师轻松学 国际著名的两性和婚姻关系治疗师和导师,莎兰•汉考克SharonHancock(瓦苏)说,我们的心有三层结构,最外面一层是保护层,中间一层是伤痛,而最深处一层是真我。 保护层太厚,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共同问题,因为这个厚厚的保护层,我们触碰不到自己的真我,也触碰不到别人的真我,结果就是,我们不仅常常感觉到要命的孤独感,我们也无法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因为真正的亲密,是两个人真我与真我的相遇。 保护层之所以太厚,是因为有太多的伤痛。我们惧怕这些伤痛,不敢去面对它们,于是使用了种种自欺欺人的办法,将这些伤痛包裹起来,并由此形成了保护层。 不过,如果能从一个旁观的角度看看自己内心的伤痛是什么,对它先有一个了解,那会帮助我们更有勇气地去面对它。 弗洛伊德曾说,人的两大动力是性与攻击。 弗洛伊德的这个说法引起了很多人的反驳,而现在的新精神分析学派、客体关系理论将其修正成,人的两大动力是亲近与疏远。 可以看出,客体关系理论完全是从关系的维度是去审视人心的动力的。与人亲近,尤其是与自己喜欢的人亲近,是我们一大动力。但同时,有时适当地与人疏远,保持一种孤独,给自己一个空间,这也是我们一大动力。 如果亲近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我们就会产生创伤。如果疏远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一样也会产生创伤。 既然心理学称,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那么也可以说,人类的创伤基本都可以归为这两类:亲近需要没有满足的创伤,疏远需要没有满足的创伤。前一种创伤,即遗弃创伤,后一种创伤,即吞没创伤。 客体关系理论还称,我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模式,其实是童年时的人际关系模式的再现。同样也可以说,我们成年后容易袭来的创伤,其实是童年时早就被袭击过的创伤。 亲密关系中的头号难题 遗弃创伤和吞没创伤,几乎总是在一起出现。它们先是一同出现亲子关系中,而等这个关系中的孩子长大后,它们就会一并出现在情侣关系中。 多数女性都有遗弃创伤,她们的先生大多都在逃避她们。她们的先生则是有典型的被吞没创伤,那也就是说,她们的先生没能力发出分离攻击的信号,或者发出了太太也接受不到。 有一个女性,她的男友有了第三者,于是她逼问他,你爱我不爱我,你是要和在一起,还是要和我分手,快说,我只要你一句话。 她男友给了很经典地回答:打死我也不说。 她难以理解这个男人这句话的意思,而在我看来,这个男人无法说出“我想和你分手”或“我想离你远点”这样的分离攻击的话来,他不允许自己发出这样的言语,但他通过行动来表示这个意思。 很有趣的是,那个第三者是一名有过严重被抛弃创伤的女子,所以她们两个都将他抓得很紧。 后来,这个男人又对她说过一句话“这种局面也不是我想要的”。对于这句话,我的来访者认为是,他拒绝不了女人。 同样的,多数男性是有过吞没创伤的,他们也一样为亲密关系而深深苦恼。 之所以男人和女人都如此苦恼,一个关键原因是,我们没有意识到,配偶不是我们情感缺失的答案。这是一个很深的道理。 (摘自《为何爱会伤人》武志红) 遗弃创伤是心智上一种毁灭性的创伤,我们从心理上极端害怕被独自留下或者被剥夺了爱,关心和关注。童年时我们大约都有过需要未被满足的经历,这种经历引发了许多的挫败,焦虑和甚至可能感觉威胁生命的恐惧。我们都曾有过必须得时时刻刻无助地依赖于我们十分不熟悉的照顾者的经历,并在记忆中储存了这种痛苦。 因此,当我们进入到关系中时,那种依赖的经历无意中被再度唤醒,它唤起了我们曾经所有的恐惧,被强迫和想要被关爱不想被遗弃和忽视之间不可避免地冲突。害怕遗弃的人总是想要更靠近和更安全。 吞没创伤与遗弃极端相反,此时我们害怕被他人窒息、侵犯和控制。这种创伤通常是童年时被他人压制或者侵犯所致。父母可能过于依赖于孩子或者在情感上让人窒息,面对这种情况,孩子对其个人需求和情感感到迷失。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觉得如果自己与另一方走得太近的话,就会失去自由、自治甚至是自我。 因此,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对亲密的渴望变得很抵触和矛盾,一方面需要亲密和关爱,但过多的亲密和关爱会使我们困扰;我们需要空间,但是不能感到孤独。害怕被吞没的人总是试图找到与伴侣间的最佳距离,在这个距离中感到被爱但不会迷失,且不会被关爱所窒息。